
人物簡介:李贊,女,1975年生于陜西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綜合業務網理論與關鍵技術(ISN)國家重點實驗室“通信信號處理”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被授予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稱號、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資助。IEEE Senior Member、第十二屆中華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陜西省電子學會理事。擔任國際期刊副主編、編委等,并在多個國際會議上擔任重要職務。以第一完成人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創新性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以第一作者出版專業學術著作3部,申請國家/國防專利47項、獲得專利授權34項,在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等國外期刊及會議上發表SCI、EI檢索論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論文50余篇。
剛剛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贊教授,其頒獎詞是研制出了我國獨立自主的新一代流星余跡通信系統。實際上,流星余跡通信只是高安全、高可靠通信方式之一。說得更確切一些,它就是利用流星劃過天際時產生的柱狀電離氣體,作為通信信道進行信息傳輸。流星這種信道的建立,是一種自然現象,在這個方向上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是不靠天而是靠人,在復雜惡劣的通信信道下實現高性能的信息傳輸,即高安全、高可靠通信。
多年來,讓李贊教授真正為之醉心和癡迷的,一直是高安全、高可靠通信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研究和系統研制。2001年,碩士畢業的李贊留校任教,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剛剛畢業的她面臨團隊力量、經費支持均不足的艱苦困境,在學校、通信工程學院及ISN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下,她一切從零開始。
如今,李贊帶領著自己一手組建的研究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從一點一滴做起,攻堅克難、干事創業,針對國家實際應用需求,解決了高安全、高可靠通信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除了流星余跡通信之外,跳頻通信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可靠通信手段,李贊帶領其團隊在該領域實現了從理論創新、技術開發、芯片設計、系統研制一直到實際應用的完整轉化。
致力跳頻通信深入研究
打開百度百科,鍵入“通信”,這個詞的瀏覽次數是29.9萬次;而鍵入“跳頻通信”,這個詞的瀏覽次數卻只有2.3萬次。“跳頻通信”是通信中一個很特殊、但卻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它是一種最常用的擴展頻譜無線通信方式。
在實際的高動態、復雜信道環境下,不但要求合理充分地利用頻譜資源,更要求通信保障系統的高安全高可靠性。李贊解釋說,在20世紀40年代,通過跳頻技術能夠實現抗干擾的可靠傳輸,也就是跳頻通信被正式提出。
目前,跳頻通信已廣泛應用于衛星通信、藍牙設備以及短波、超短波通信等多種領域和場合。李贊說,跳頻通信通過頻率跳變,帶來了很多良好的性能。“它的抗干擾、抗衰落能力強,可實現高安全、高可靠傳輸,多用戶時還易于多址組網。”
跳頻通信,就是指收發雙方傳輸信號的頻率,按照預定規律在一定的頻段范圍內進行隨機變化。也就是說,跳頻通信所使用的頻率,會在看似隨機變化的一組序列的控制下而隨機跳變,以實現重要信息的高安全、高可靠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