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號奔向月球的旅途中,始終有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嫦娥”的飛行,牽線人便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遙控遙測專業部副主任耿虎軍和他的同事們。
和耿虎軍談起他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時,他總是謙遜地說,“五十四所如同一部高效嚴密運轉的機器,我是這系統中的一個小零件。”然而,正是他帶領同事們用幾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航天測控領域幾十年走過的路。
嫦娥二號升空后接受的每一條指令,傳輸的每一組數據、每一張照片,都離不開耿虎軍團隊研制的測控傳輸設備。對于耿虎軍來說,衛星發射成功后的大考才剛剛開始。
“青島跟蹤正常!”“喀什跟蹤正常!”“遙測數據正常!”……這一連串報告帶給耿虎軍的是一個個喜訊:他們安裝在各個測控站的設備工作正常!當嫦娥二號首次近月制動成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時,耿虎軍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今年39歲的耿虎軍1993年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為中國航天測控隊伍中的一員。
在嫦娥二號任務中,五十四所團隊完成了喀什站S/X頻段統一測控系統、青島站S頻段統一測控系統、5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線和地面應用系統數據接收分系統及數據傳輸系統的改造任務。“這些測控站要能夠監測到嫦娥二號的飛行過程,時時刻刻掌握其軌道位置。哪里建站合適,我們就去哪里工作。”耿虎軍說。
“我們參與嫦娥工程的科研人員,不能容忍一次失敗。”高度的責任感使耿虎軍和同事們忘我地投入到項目之中。在耿虎軍的帶領下,原本為嫦娥一號任務修建的只具備單S頻段接收能力的喀什站18米單收站,被改造成一套完整的全功能測控站。這些創新使我國測控技術大幅提升,在測控能力和測控頻段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
“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貢獻,我們雖平凡但很幸福。”耿虎軍說,按照我國未來的深空探測需求,他和同事們正在瞄準國際前沿,隨時準備著應對挑戰。
(文/經濟日報·曹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