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軍說:“我去年帶領全體村干部去看了第22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12月份的時候又請了楊凌農科院的專家到村里來具體指導產業發展。”對村里龍頭的金銀花種植產業,張武軍是盡心竭力、全力以赴。
同時,張武軍開始加強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栽樹、修路、打井,維修電力設施,改善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為了培養村民的發展意識,張武軍一方面聘請農業專家來村里做講座,解決村民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又積極學習外面的先進技術和做法。
身在高校工作的張武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村里原來的學校已經撤并到翔村學校,他就多次到翔村學校調研并和師生座談,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想法,不僅如此,他還兼職在翔村學校教計算機和體育課。身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后勤處副處長,剛開始部門的很多工作還需要他來處理,因此他便不得不在學校和村子之間來回奔波。另外,他聯系學校,幫忙修好了村里的投影儀,又請校工會扶貧辦為村里贈送了5臺電腦用于改善辦公條件。
張武軍牽線,西電后勤處黨支部通過結對子、捐款捐物等形式對3戶困難大學生家庭進行了贊助和幫扶;西電校工會又對3戶特困戶的危房改造進行了經濟上的補助。對困難村民的幫扶不僅體現在面上,也表現在生活中的很多具體事情上,張武軍回憶道:“我記得之前有一戶村民的孫子生病,村子里的診所和縣里醫院都沒法處理。我知道以后覺得不能耽擱,就連夜開車把他們帶到西安兒童醫院去看,孩子得到了及時的醫治,病情也得到了緩解,我也能放心地在村里開展工作了。”
學校、村子兩頭跑的工作讓張武軍略感疲累,但他也發現可以借助學校這個大平臺來幫助村子辦更多的事情。張武軍介紹道:“咱西電在電子方面有優勢,我就下一步希望通過教育培訓以‘黨支部+合作社+電商’的形式使村民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迅速收益,早日脫貧。”
凝心聚力民心漸齊,脫貧之路曙光初現
經過了半年多的駐村工作,張武軍對“第一書記”的工作有了更多深刻的體認。他認為:“打鐵還得自身硬,加強村班子自身建設是基礎。要引導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凝成一股繩,形成合力,成為能干事、會干事且群眾威信高的村干部隊伍。而且一定要掌握和運用好相關政策法規,開展農村工作,如果不了解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和法律法規,各項工作就很可能走彎路。”
工作中,張武軍嘗盡了酸甜苦辣,他回憶道:“在村里做事情,老百姓都看得見。你做第一件好的事情,有可能老百姓在冷眼旁觀,甚至說三道四。但你持續做很多件好的事情,老百姓才會開始比較贊許的看待你,才會認為你這不是在作秀,而是在真正為他們做實事。”張武軍意識到,在基層工作,決不能擺“架子”,而是要真正撲下身子,做群眾的貼心人、好朋友,只有全身心的融入到群眾中去,認真傾聽群眾的聲音,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他表示:“在基層工作,真誠和真心非常重要,時間久了老百姓會感覺到的。”
在張武軍帶領的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閆家村的發展逐步走上了正軌,但張武軍表示,作為中央和國家機關下派的干部,當地政府和村民對他的期望很高,村子未來的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他指出:“今年,我們還會繼續在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和提升治理水平等四個方面發力,持續推進全村各項事業的發展,爭取讓閆家村早日脫貧致富,全面實現小康。”
(文/西電新聞中心·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