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筑波山腳下,靈秀的霞浦湖之畔,坐落著有日本“硅谷”之稱的茨城縣筑波市。這里誕生過6位諾貝爾獎得主,有逾300家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西電校友王波創辦的筑波科技株式會社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現在的市場很大,投資環境也比較好,我們的設備可以給國內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還可以隨著‘一帶一路’走向全球?!蓖醪ń战邮苄氯A社記者專訪時說。
王波認為,在很多知識分子眼里,科技成果產業化讓他們望而卻步,導致許多高新技術停留在大專院校和實驗室中。“我最希望的是把世界前沿技術真正落實到生產一線,轉化為生產力?!?/p>
從世界首創的“激光超聲波可視化檢測儀”,到運用世界最先進的碳納米冷陰極X光技術研發的“超小型X光檢測儀”……王波和他的約30人的研發團隊已推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一流的無損檢測產品與醫療儀器。
王波向記者憶起過去20多年來兩度放棄豐厚待遇、兩度從零開始的海外拼搏奮斗歷程。1993年,他辭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選擇自費赴日本留學,在筑波大學攻讀CT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博士學位。
“我當時在國內已經小有成績,在大學里是課題負責人,項目不少,各方面的經費也比較充足,過得很舒適,但是到了日本以后一切都得從零開始?!?/p>
王波出國前師從當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保錚院士,在其帶領下研發出許多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并曾在1990年帶領團隊開發出中國第一臺電腦繡花機。
當時國內的醫療設備技術比較落后,還沒有國產CT,一些高端設備都靠進口。王波想到國外學習先進的CT等核心技術,而日本當時在醫療CT、核磁共振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經過艱苦的生活打拼以及在科研領域夜以繼日的攻堅克難,他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創的激光超聲波可視化技術。為了讓這一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他再一次放棄優越的工作,在夫人劉小軍博士的協助和支持下,在日本創業。
王波介紹,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產綜研)是日本最大的國立研究所,里面的高精尖技術很多,但在產業化方面做得并不好。如果繼續留在產綜研工作,無非就是多發表幾篇論文,多研發一些專利技術,對社會的貢獻非常有限。
2005年,王波和夫人抵押了在日本的房產,用全部積蓄在筑波市創立了第一家中國人的高科技公司——筑波科技株式會社。從一名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變身為公司的CEO,對經營毫無經驗的他又得從零開始。
2006年3月,看到國內優越的投資和創業環境后,王波懷揣報國夢想回國創業,在西安高新區創立了西安筑波科技有限公司。
“當時,高新區給每個通過評審的留學生企業10萬元租房補貼,”他告訴記者,“我們享受到了這一補助,同時得到了高新區在咨詢和項目申報方面的支持。”
2008年12月,王波的公司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超聲波可視化檢測儀”。該儀器能動態地觀看到超聲波的實際傳播過程,從而直觀地檢測出物體內部的異?;蛉毕?,使超聲波無損檢測從“聽覺技術”飛躍到了“視覺技術”,大大縮小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在無損檢測儀研發與制造方面的差距。
在日本和中國奮斗20余年,王波有著眾多光環:2010年8月獲中國僑聯“創新成果貢獻獎”,2011年11月獲評中國國務院僑辦“重點華僑華人創業團隊”……
從大學、研究所再到自主創業,在多年來的“得”與“失”之間,王波從未后悔?!拔乙脤W到的先進技術,為祖國的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文、攝影/新華社·馬 崢 楊 汀 鄧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