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選擇了做科研,就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腳踏實地,擇善而固執?!币宰陨斫洑v詮釋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中責任與擔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教授,時常這樣對學生們說。
一捆沒人要的“數理化”
1974年,癡迷無線電的郝躍高中畢業后,因年齡小無法被招工,就在學校義務當起了電工。修理發電機、電動機、汽車電子器件等,這些事都難不倒這個16歲的聰穎少年。兩年后,本想等年齡到了就可以被招工的郝躍,卻作為知識青年中的一員下鄉到了云南昆明半山區的農村。
一天,大隊干部突然宣布隊里的閱覽室不辦了,大家可以搬走喜歡的書。當郝躍走進那間閱覽室,發現所有的小說、文藝類書刊全被拿空了,只有數理化書籍還在書架上。沒想更多,幾何、代數、物理、化學……郝躍各抽了一本捆好拿了回去。
1976年,郝躍按照知青招工政策來到西雙版納的地質隊,當了一名勘探工人。沒多久,電工基礎扎實的他又被調到地質大隊當電工。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本想一心一意當電工的郝躍,突然記起了那捆“數理化”。這套書成了那時高價也買不來的“香餑餑”。
一道知識報國夢的“星河”
“當時我們地質系統有100多人考大學,考上的只有兩個,我是其中之一?!焙萝S回憶道,“陜西延安是革命圣地,而西安離延安不遠,當時西電又是所軍校,專業還是我喜愛的無線電。”就這樣,原本可以上清華的郝躍,踏入了向往已久的西電校園。
在西電爭分奪秒的學習情形,成為了郝躍終生難忘的記憶?!澳菚r西電經常停電,一停電,大家就不約而同點起蠟燭繼續學習。遠遠望去,西電老大樓、西大樓、東大樓里燭火通明,匯聚成一道道載著知識報國夢的‘星河’。”郝躍回憶道。
“大家畢業后,只要能發揮專業特長,無論戈壁大漠或深山峻嶺,只要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哪里需要就扎根在哪里。愛國奉獻的情懷,灌注在了那代人的靈魂里!”談到77級學生樸素的共同理想,郝躍語氣堅定,“根本不會想太多,就是要做一顆祖國的‘螺絲釘’!”
一次“科研之洋”的探底
1982年,郝躍一頭扎進微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中。隨著一道道難題破解,探底“科研之洋”的數據被不斷刷新。
400億元,這是移動、聯通、電信等無線通信商大約1年的電費支出。而在全球,無線通信網絡耗電更是占到總發電量的10%。如此龐大的耗電量,主要花費在無線通信高塔基站的耗能大戶——微波功率器件上。
從1998年起,郝躍和他帶領的團隊開始了針對新型氮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攻關,國際上稱之為第三代材料和器件,又稱為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郝躍和他的團隊相繼提出一系列創新的高質量材料生成方法、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結構的設想。經過近20年的努力,郝躍團隊將微波功率器件的效率提高到了當前國際最高紀錄的73%,這幾乎達到了半導體微波功率器件電能轉換的極限。他主持的研究成果在氮化物半導體材料和核心設備、先進的氮化物微波毫米波高功率和高效率電子器件,以及紫外和深紫外氮化鎵光電器件(LED)領域,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成果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2010年郝躍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2013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如今,以郝躍為學術帶頭人的寬帶隙半導體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成果轉化方面的重要基地。
(文/《陜西日報》·吳 華 呂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