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電子信息攻防對抗與仿真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暢鑫,因對電子對抗領域不了解、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知識不扎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我依然清晰的記得導師手把手帶我入門的那段時光,他在草稿紙上一步步推導信號頻域檢測原理,每推導一步都會回過頭與我確認我是否聽懂;對于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識點,更是耐心地講解三遍以上。”暢鑫回憶起剛入師門的情景,言語間無不飽含著對導師由衷的感謝。
在之后的科研學習中,導師耐心細致的指導使暢鑫了解了當前電子戰領域有關的國際前沿知識。繁忙過后的路途上、餐桌前,暢鑫也非常樂意跟導師一起探討科研和學術,在這種交流的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讓他愈發地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有時候光顧著跟董老師討論的盡興了,殊不知已是凌晨兩點了,抬頭一看周邊已是漆黑一片,這時候才戀戀不舍地開始收拾回寢。”暢鑫摸摸了頭,靦腆地笑著回憶道。
“來實驗室五年多了,每天我一大早來就能見到導師忙碌的身影,晚上十一點多走的時候導師辦公室的燈依然敞亮,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為科研工作默默付出的精神觸動了我。”臨近碩士畢業的暢鑫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跟隨董老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踐行科研報國之路。
承師志,傳揚紅色精神
對暢鑫產生深遠影響的不止董老師的科研精神,更有董老師的愛國情懷。西電人的紅色基因源遠流長,革命年代,西電為祖國培養了眾多通訊戰士,西電人這種在革命斗爭中艱苦奮斗 、自強不息,在戰火中開辟IT先河的為國為民的情懷無疑也是董老師心底里深深扎根的情懷。 “面向工程和實業,解決國防工程中具體問題,為祖國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便是暢鑫承師之志,愛家愛國的最佳體現,更印證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
“祖國70周年閱兵儀式上,在解說員繪聲繪色地講解的同時我被震撼亮相的各類國防武器吸引了,當我發現其中有些專業名詞和我曾參與的項目、研究過的課題有關時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與自豪。原來我的多年積累真的可以為國防科研做出自己的貢獻的!這也是為什么我要選擇到中電五十四所就業的原因。”暢鑫自豪地說。
董老師的家國情懷和求真務實的科研之風無不如春風一樣,時時刻刻浸潤著暢鑫心間的紅色種子。在感受到切身參與某些科研項目得出成果,并解決國防問題的快樂后,暢鑫心間的種子隨之生根發芽,西電歷久不衰的紅色精神更是無時無刻不化為陽光和雨露,助使其茁壯成長。
重積累,奠定科研基礎
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靠的是平時的日積月累。暢鑫現在對他2年前參與的某項雷達干擾技術項目仍記憶猶新。當將理論推導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時,需要仔細分析誤差對于算法的影響,同時,研究人員需要找到精確的參數范圍才能完成具體裝備的設計。然而,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保密性質,幾乎找不到該方面的已有文獻作為參考。“為了確定參數范圍,曾有長達兩個月的時間我腦海都只有這些公式,好多次半夜突然意識到某些關鍵部分可能出了些差錯,便立馬起床去實驗室查看。”暢鑫回憶起這個項目時的表情仍可見他當時的痛苦煎熬歷程:“我很感激當時的自己不曾放棄,一年以后這個項目終于完美結題,我的科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不知不覺,暢鑫已加入董老師的科研團隊五年多了。這五年多他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了中電十四所、中電五十四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航天科工三院等單位的7個科研項目。在無數次與導師的探討中,在若干次實驗嘗試和與科研院所工作者學習交流中,暢鑫一步步扎實了電子對抗領域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豐富了實踐經驗。
受感召,獻身國防事業
在參與的這些科研項目里,不止有董老師耐心指導,還有中電五十四所趙老師等的指導。在科研瓶頸期,為了盡快攻克困難,暢鑫積極地與中電五十四所趙老師進行溝通,聊到技術關鍵點的時候,經常聊至深夜,在與趙老師的交流過程中他不斷提煉出新的思路和想法,并將這些想法運用到項目問題解決中。“在跟趙老師的交流中,我收獲的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求實創新的拼搏精神和研究務實的理念都讓我印象深刻,再次燃起了我對國防事業的激情,有機會的話我想一直從事國防科研工作。”
在西電五年多科研時光,受導師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感召,暢鑫希望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能與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匹配,這樣他才能夠繼續為國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丹桂飄香的9月亦是暢鑫收獲的一個月,當他看到就業信息網上招聘日程中顯示的中電五十四所招聘會安排時,他激動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離進入國防科研單位的夢想又近了一步。在經過面試后,暢鑫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offer。
對于即將學成的暢鑫來說,畢業不是終點,而是發揚西電艱苦奮斗的精神的另一個起點。暢想未來,暢鑫充滿自信:“作為已簽約的五十四所科研工作者,我已做好準備為國防力量貢獻青春,更做好準備將導師傳授給我的一身本領貢獻給科研事業。”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正是暢鑫日后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銘。
(文/西電新聞中心·詹奉珍 王 靜 王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