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過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光電子技術專業組成員,973某項目專家組專家,全國優秀教師。
過振教授睿智嚴謹。在同行眼里,他是本領域的權威專家。但他卻說:“我最關心研究結果是否真實可靠,我僅僅對事實及數據的準確性負責?!毖哉Z中浸透的是一個科研工作者嚴格認真的態度和扎實細致的作風。
過振教授充滿自信。他不喜歡說“我”,而喜歡自稱“過振”,他說:“搞DPL(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的,國內同行都信任我過振。”能說出這樣的話是需要底氣的,而這種底氣源自一個學者深厚的學養。
1970年初,24歲的過振從清華大學畢業,在西北煤城銅川市開始了他歷時8年、艱難煎熬的職業起步階段。
這個特殊年代的清華高材生修理過收音機,維護過廣播設備,生產過舌簧喇叭,架設過電視塔,也在農村生產隊蹲點一年。科學春天的到來成為過振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又戲劇般地重返大學校園“回爐”學習,這也成為過振學術生涯的真正起點……
青蔥歲月,短暫卻幸福的清華時光
1946年11月,過振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新中國的一名石油工作者,他們全家也跟隨父親輾轉全國各地。
1965年高考時,過振是湖北沙市一中的應屆高中生。那時,新中國的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像那個時代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樣,過振的理想是當一名核物理專家,去造原子彈。因此,過振的第一志愿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當年9月,這個成績超級棒,數學、物理競賽總獲獎的年輕人終于如愿以償,進入夢寐以求的清華園學習。
在清華,過振特別勤奮,他經常早早就去圖書館自習——在這里,他進入了一個忘我的世界?!拔覕祵W比較好,是數學課代表,學習不是很吃力,學得很輕松,生活非常簡單。”很多年以后,過振這樣回憶當年短暫卻又幸福的清華生活。
然而,命運總愛捉弄人!在清華還不到一年,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階級斗爭取代了一切,過振的學習生活不得不暫時告一段落。
“1968年,學校開始武斗,呆下去會有危險。那年春天,我回到了湖北。我隨身帶了很多書,二年級的書是全套的?;氐郊依镆院螅赣H正在接受審查,氣氛比較沉悶,我無事可做,就在家里自學,把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書都學完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四大力學都是自學的?!?/p>
這就是過振,即便是在看不見出路、毫無希望的艱難歲月,也是以對知識的追求來充實自己寶貴的青春時光。
等局勢稍微穩定之后,過振又回到了清華。但這時的學校仍無學習的風氣,他就利用閑暇,學習組裝收音機,單管的、四管的、八管的等等,誰曾料想,這點小技術居然在剛參加工作時成就了他。
“在清華,最值得回憶的是大四跟著安繼剛老師做科研,”過振略顯激動地說,“1969年復習功課鬧革命,我當時機會比較好,留在學校搞科研。總共參加了兩個項目的研究,做的都是電離室,前前后后干了一年半。”
這段日子里,過振經常早上6點就坐車從清華趕往昌平,下車后再步行2公里,一般11點左右才能到達工作地點,下午還得趕6點鐘的車回學校。就這樣,帶著年輕人的沖勁,他抓緊分分秒秒的寶貴時間,從設計、制圖、加工,到裝配、聯調、測試,兩個項目下來,過振對科研工作及其基本階段有了切身的體驗。
“這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把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我一輩子都從中受益?!边^振說。
銅川8年,難以忘懷的記憶
1970年3月,65級的學生全部提前半年畢業。因為家庭出身的緣故,過振失去了留校工作的機會。在與本班同學畢業聚餐之后,他與同系的另外4名同學一起打點行裝,登上發往古城西安的列車。
“我們班有的同學被安排去了貴州、江西等地插隊,就我一個人來了西安。我們原本都是打算搞核物理的,沒想到畢業分配把大家的命運完全改變了?!?0年過去,過振對當時的情境依舊記憶猶新。
5名熱血青年在陜西省革命委員會高等學校畢業生辦公室報到后,便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而各奔東西。
“我是去銅川的3個難兄難弟之一!”過振回憶說,“西安到銅川,150公里的路程,火車走了5個小時,車窗外的景色越來越荒涼……”
過振的工作單位是銅川市廣播站服務部。這是一個建在半山腰的有線廣播站,除少量自辦節目外,只負責轉播陜西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廣播站服務部其實就是一個修喇叭和收音機的地方。在這里,過振開始了他8年的銅川生活。而當年在清華鍛煉出的動手能力,讓這個年輕人迅速在這座北方煤城里脫穎而出。
當時收音機比較難修,因為要用電臺的信號作為基準頻率進行調節,但每天下午4點以后,中央臺540千赫就停止廣播,沒有低端信號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振建議購買了低頻和高頻發生器。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電臺信號,也照樣能夠調節收音機的高低頻了。“這件事情做出來以后,大家都開始覺得,過振挺管用!”過振回憶說。
過振在銅川做的第二件有影響的事情是生產舌簧喇叭。舌簧喇叭的主要零部件包括磁鋼、線圈和殼子,在當時的條件下,解決這些問題,一個比一個難。然而,當年在清華的科研經歷派上了用場,過振不但聯系工廠設計加工模具,壓制出殼子,而且尋找機會,使銅川廣播站從西安某儀器廠無償調撥到了一大批漆包線,大大降低了舌簧喇叭的成本。
“我們做的舌簧喇叭價格不到市場一半,使有線廣播普及到銅川市每家每戶。這些事情做完后,人家開始對過振刮目相看。后來,我們還設計制作了兩臺功率為500瓦的擴音機,比外購的還好用!”談到往事,過振很有幾分得意。
70年代初,電視開始出現在中國大地上。過振在銅川做的第三件事,就與電視有關。當時,銅川市沒有電視信號,市里決定要建設一個電視轉播臺,并且要求在73年的5月1日正式實現轉播。
正在熱戀中的過振接到了籌建電視轉播臺的任務。為此,他推遲了原本計劃好的婚期,開始為電視塔選址、選拔工作人員、購買設備而忙碌。為解決電視發射機天線和雙功器的問題,他前往延安、漢中電視轉播臺學習考察,回來以后,在銅川某工廠設計加工了雙功器和天線……一年多的艱辛和付出,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任務如期完成——銅川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建設的電視轉播臺開始工作,銅川人民第一次看上了電視節目。這一年,過振才28歲!
之后,過振前后在電視轉播臺所在的山頂呆了3年,又到農村蹲點1年?!班l下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要到各家吃派飯,好的人家才有面條、鹽和醋??嗳兆游也缓ε拢倏嘁材軌蜻^,但往往靜下來時總覺得缺點什么?!”經歷過生活磨礪的過振如是說。
1978年,遠在清華的同班同學來信說,國家馬上要恢復高考、恢復考研了!聽到這個消息,過振知道機會來了,他對知識的欲望重新燃燒起來!
再回校園,追拾錯過的歲月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對于像過振這樣在“文革”中畢業的所謂“69、70屆”大學生,國家的政策是允許他們考“回爐班”,把當年被迫中斷的學業重新拾起來。
年輕的過振一口氣考了四個回爐班,中國科技大學、上海海運學院(現上海海事大學)、清華大學和西北大學。不久,中國科大的錄取通知書來了,過振別離妻兒,奔赴安徽合肥,繼續他求知的道路。這一年,過振已經整整32歲了!
回爐班的這些大齡學生,都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加上不少人都準備考研究生,所以學習非常努力,功課做得相當認真。他們在自己搞好學習的同時,還要分擔一部分教學任務,過振就曾參加過中科大少年班的輔導工作。
當時的中科大也不大穩定,不少人要求學?;剡w北京。在中科大呆了不到4個月,過振又收到了上海海運學院回爐班的錄取通知書。綜合考慮后,他選擇去上海繼續學習。
海運學院的學習同樣十分緊張。一個偶然的機會,過振從報紙上看到上海市激光所招收研究生的信息,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沒有過多考慮,他隨即報名并參加了考試。
幾個禮拜以后,錄取通知書來了,過振成為上海市激光所的研究生,師從上海光機所所長王之江院士。上海光機所是我國為開拓激光科學技術而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專業研究所。在這里,王之江院士曾經領導研制了新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直到此時,而立之年的過振才和自己一輩子要從事的光電子研究領域搭上了邊。
“王之江院士非常忙,雖然他與學生見面的次數不多,但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他親自指定我們到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聽課,拿學分,否則就不讓我們進實驗室?!边^振回憶說。
就這樣,先后求學于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的過振,又開始穿梭于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在復旦大學,過振有幸聽取了國內著名的量子力學專家周世勛教授親自講授的《量子力學》;在上海交通大學,過振學習的是《數理方程》……
1980年,在完成了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以后,過振開始進入上海激光所和上海光機所的實驗室,在章錦鴻教授直接指導下從事氮分子及準分子激光器的研究。當時,準分子激光器研究在國內剛剛起步,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
他如饑似渴地吮吸著激光領域的最新知識,白天黑夜基本上都在實驗室忙碌,有時干脆睡在實驗室里——過振在光電子領域的學術之舟終于揚帆起航了!
“在那個時候,我對所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十分著迷?!边^振說,“這種把思路付諸實踐、把設想變成現實的研究工作,我非常感興趣?!?/p>
1982年2月,過振取得了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的工學碩士。因為念著依然遠在銅川的妻兒,加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剛從荷蘭留學歸來的俞之圻教授正好要從事二氧化碳激光器研究,過振離開了條件優越的上海,選擇了到西電工作。
扎根西電,學術之樹枝繁葉茂
“1982年3月,我來到西電的第一天,俞之圻教授就與我一起討論激光器課題的研究工作?!边^振回憶說。這時,西電在激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要想得到國家的科研資助非常困難。這個剛剛組建的課題組首先從TEACO2氣體激光器開始做起。
不久,課題組發明了自由電位板電暈預電離技術,有效解決了均勻放電問題,使激光器工作壽命由1萬次提高到100萬次。而這一技術指標,某研究所搞了近十年都還沒有達到。該技術申請了發明專利,并很快得到國內同行的承認,于1990年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
簡單的數據背后,是常人難以理解的艱辛付出。“激光器每秒鐘放電一次,100萬次,就意味著做這個實驗最少需要100萬秒。我們每進行一次測試壽命實驗,都需要大約半個月時間。”課題組的文建國教授回憶說。
1985年,過振開始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在原有基礎上,課題組又成功地發明了氣體同軸內循環技術,使激光器的工作重復率大幅度提高。該成果1988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牌獎。當年,過振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88年之后的兩年間,過振以國內訪問學者的身份,不定期地參加了清華大學承擔的“863”項目——“激光輔助MOCVD設備和技術”的研究工作,他以自己在激光技術領域豐富的經驗和嚴謹的作風,為該項目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0年,過振受原國家教委派遣,以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Rochester)工作。在那里,他有幸與該校激光光化學研究室的米勒(R.J.Miler)教授合作。
不久,米勒教授給了他兩篇斯坦福大學同行的研究文章,這是關于DPL(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的論文。DPL激光器的譜線耦合和空間耦合效率高,熱耗低、結構簡單,有可能取代現有的固體激光器,該研究在世界上剛剛開始,屬于新的技術領域,研究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過振全然不顧,他的興趣和注意力完全被這種新型激光器技術所吸引,米勒教授的全力支持更是讓他充滿信心。
兩個星期后,過振提出了詳盡的技術可行性報告及研究工作方案,得到米勒教授的高度肯定。為此,米勒教授向美國先進技術中心申請到10萬美元專項經費,支持過振進行“二極管激光泵浦的YLE激光器”項目的研究。還同時為過振提供了專用實驗室和辦公室,并配備一名博士生助手。
理論計算、系統設計、采購裝配、聯調測試……研究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十個月之后,過振研制的新型激光器終于出光了!一看到激光,米勒教授比過振還要激動和興奮,稱其為“過氏激光”。
在這個新型激光器中,過振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構思和設計,解決了聚焦、冷卻、光學諧振腔調整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激光輸出;并在國際上首次采用KTP晶體實現FM鎖模,獲得了高重復頻率超短脈沖激光輸出,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最好水平,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應用物理快報》(ApplPhysLett)上。
米勒曾評價說:“過振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科學人才,他為發展新型激光系統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希望過振留在美國工作,但這時的過振歸心似箭,婉言謝絕了米勒的好意,于1992年3月回國。
回國以后,過振立即著手申請“八五”項目。雖然此時正常的申請時間已過,鑒于他申請項目的新穎性,在學校和技術物理系的全力支持下,原電子部破例為他增設了研究項目。許多年過去了,談及此事,過振依然心存感激。這一年,過振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1993年、1997年、1999年和2002年,過振又先后四次前往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斯圖加特航天技術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在這些世界頂級的學術機構里,過振始終圍繞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DPL)開展相關研究,并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關。
“我幾次出國開展的研究項目都和DPL研究有關。所以出國既沒有影響國內課題,又讓自己不斷充電,使研究工作和國際最前沿的發展,始終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過振說,“國外的研究經歷開闊了我的學術視野,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簡潔的辦事流程也讓人印象深刻?!?/p>
過振講述了這樣一件小事。在羅徹斯特大學工作時,他發現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小加工間,研究人員就可以自己動手加工零件?;貒院?,他建議在自己的實驗室建設這樣一個小車間?!笆畮啄陙?,感覺真的很方便!”過振頗為得意地說。
多次在國外工作,生活和工作條件都非常優越,有兩次還是與夫人同行,邀請方也曾熱情挽留過他,但過振從未有過長期呆在國外的打算。過振說:“在國外我即使做得再好也是給別人干,而在國內我已有很好的條件和局面,我只想實實在在為國家、為學校多做點事情。”
文建國教授說:“過振出國,‘人在曹營心在漢’,時時都惦記著國內課題組里的事情呢,他經常打電話詢問課題的進展。我評職稱的時候,他還特意從美國寫回了專家意見?!?/p>
1992年至今,過振一直從事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的研究,科研成果豐碩,課題組的研究經費也逐年增多。2001年~2008年,年度平均經費已超百萬。尤為重要的是,十幾年的持續發展,課題組在原來幾乎空白的基礎上,已經成為國內聲光調Q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的重要研究基地,蔡德芳、王石語等中青年學術骨干業已成長起來。
過振,真正把根扎在了西電這塊熱土上!
為人師表,一位和藹可親的師長
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過振亦師亦友。在學生和年輕同事心目中,他既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嚴師,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從教至今,過振先后主講過《熱力學》《復變函數》《氣體電子學》《光電子學》等多門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并指導博士生、碩士生30多名。
無論對于研究生還是本科生課程,他總是認真備課、一絲不茍地講授,以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風影響他的學生,并十分注重對學生獨立工作、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的培養,核心是提高其學習能力,而不在于教會他多少具體的知識。具體知識永遠也學不完,所以關鍵是學習能力。要讓學生學會看書、看文獻,讓他們學會和同行及長輩討論。一個人有了這種學習的能力,無論干什么都不害怕了?!边^振如是說。
百忙之中,過振還多次抽出時間為本科生舉辦以“理想與事業、奮斗與成才”為主要內容的報告,他結合個人經歷對人生富有哲理的思考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一位學生在學年總結中寫道:“……過老師講得真好,我感觸最深、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一個人可以是工人、農民、干部、學生,無論你干什么,最重要的是你不要去想我做這件事是為了得到什么,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而應該有一種敬業精神,干什么就一定把它干好’……”。
過振十分愛護學生,課題組的蔡德芳高級工程師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到組里搞畢業設計的學生,畢業設計做得很好,但由于名額原因,畢業論文成績僅得了個“中”,課題組老師擔心學生到工作單位后會受到影響,但又無權改變所評成績。過振想來想去,破例以導師的名義給這位學生額外寫了個鑒定,如實說明該學生的設計水平。十年之后,該學生已成為某研究所的重要骨干。
在老院長安毓英教授眼里,過振是位素質全面的優秀帶頭人,是個能團結人的帥才。安毓英說:“過振領導的課題組不僅成果突出,而且老老少少關系融洽,多年來課題換了又換,人員卻依舊,大家能夠長期協作,共同攻關。”
待人誠懇、豁達寬容是過振處事的一大特點,這使他就好像一塊磁石,把大家緊緊吸引在自己周圍。當年最初的5人課題組,除了因正常退休、調離外,沒有一個人離開。
在過振的科研團隊之中,年輕人也逐漸挑起了大梁,王石語教授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王石語碩士畢業后直接進入了過振的科研團隊。如今,他已經是某重要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學校學術帶頭人。
“過老師這個人沒有架子。他給人的感覺是很好的同事、很好的朋友。只要你有困難,他都會以朋友的身份全力以赴地幫你解決?!边@就是年輕人對過振的印象。
“過振尊重老同志,愛護年輕人,工作抓得緊,要求高效率,同時對每個人的成績和貢獻他都給予肯定,并盡量為大家甚至包括來實習的學生創造發表文章做出成果的機會?!蔽慕▏淌谡f。
實際上,作為課題組的領導,過振科研團隊的凝聚力已經深入到了家庭。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這個科研“大家庭”都要進行團聚,每個人都會帶著夫人、孩子與老人,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對待學習和工作,哪怕是很細小、很不起眼的事情,都應當竭盡全力去做好,去做徹底!這是過振做事的風格,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關鍵所在。
過振說:“這么多年來,我只做了兩個課題,一個是TEACO2激光器,一個是激光二極管泵浦固體激光器。因為都是激光器,所以歸根結底只能算是一樁事情。從指標的實現,到樣品的成型,到實際應用,我只是想把課題一做到底。別人怎么做我管不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夠把事情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這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作為,我一直認為,國家需要什么,我們搞科研就應該研究什么?!?/p>
(文/西電新聞中心·強建周 秦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