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很強,而大量難以分辨真偽的信息充斥網絡,讓大學生很容易陷入迷茫,由此帶來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認同的情況,趙常興一改強行將知識灌進腦袋的方式,而將辯論作為常態引入課堂。“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成為自己時間和話語權的主人。真理越辯越明,在辯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也就越來越全面。”
而針對學生大多數時間脫離社會只坐在課堂之中,對中國發展缺乏直觀的感性認識、深入的理性認識的問題,趙常興與同事們鼓勵學生以“身邊的中國夢”為主題,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利用暑假、節假日等時間真正深入社會做實踐、做調查。5000余名學生深入農村、社區、學校、企業、醫院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收集了3000余份調研報告。“學生自己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產生的想法源自他們的心底,就會自覺去學、用,就能將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做綜合的考慮。如此一來,思政課的授課效果就比傳統方式好很多。”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天的魅力在于其碩果累累、成熟豐收之美。對于趙常興來說,學生一點一滴的變化和成長就是他收獲的果實。
“當我在群討論中看到趙老師深刻闡釋高尚的價值觀對于個體未來發展的作用時,我突然意識到以前的自己似乎以偏概全了,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我身邊就有著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老師在為思政課能更受同學們的重視而奮斗。”這是微電子學院周炎同學的真實感受,也是趙常興對思政課教育百分百用心取得成效的小小體現。
身處工科學院的環繞之下,趙常興曾十分擔心本院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不能持積極的態度。“但沒想到我們的擔心都有些多余。他們對這個學校、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有信心,老師呈現出來的奮進的狀態也感染著他們,給他們增添了無限希望。”趙常興和他的同事正積極從教學的方方面面推動立體化的改革,而學生受老師的感染,亦愛學、樂學、善學,課堂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學生常常帶給我驚喜,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見解讓我也很受啟發。”趙常興對自己的學生贊不絕口。“昨晚我就和學生以‘心術’為主題做了一個小組討論活動,一不留神,就足足聊了三個小時。他們看問題的視角、視野都很開闊,在遇到問題時也不會人云亦云,而是以思辨的方法去全面分析。這讓我覺得我們的努力真的卓有成效。”
“有理工科背景,加上對人文學科的重視和不斷學習,這將成為他們的特色和優勢。”趙常興所做的,正是尋找能使學生受益的“文理”結合點,讓學生從“新和異”中取勝,展現出西電的獨特優勢和精神。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們的壓力很大,但動力更大。現在只恨自己不能多出一雙手來,將心中想做的事快快做完!”對趙常興來說,寒冷的冬天擋不住他前進的步伐。
趙常興坦言,初入人文學院,成為一名思想政治課老師并非他的初衷。“上著上著竟然慢慢把自己上進去了”,趙常興感慨到。擔任思政課教師的初期,趙常興擔心思政教育較大的工作量會影響自身專業方向的繼續發展,畢竟過去十年的積累不忍割棄。然而在年復一年的思政教學過程中,趙常興的思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偏見到深入學習,再到思想認同,最后發展到今天的熱愛。
多年的思政教學經歷,給趙常興帶來的是分析問題的新視角、新思維。這些新視角、新思維客觀上促進了他科研水平的提升。“近年來,我先后獲得省部級課題4項,均與自己從思政教學中的獲益有關。我想這緣于我對思政理論課認識的提升,通過自身體驗與感悟,實現了思政教學與專業研究的良性發展。當前,深化綜合改革仍然是我要不斷思索和嘗試的事情。我們思政教學團隊的《教學專題設計》《教學疑點難點》《教改論文集》《優秀實踐報告》等整理完畢,目前已與出版社達成合作協議,預計在2015年上半年就會與廣大師生見面了。”
圍繞著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趙常興也積極推動教改項目、教材立項、精品公開課建設、微課錄制、慕課制作等活動。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思政課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科學化。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里不同的“人”,不僅是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西電學生,是緊跟時代、推進變革、常改常新的趙常興,更是煥發新貌的“人文學院”和日漸成熟的西電“人文精神”。
(文/西電新聞網·付一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