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現代教學工具與傳統教學方式優化組合,揚長避短?傅老師和其他教師一起進行探索與嘗試。既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生動等優點,又要避免現代“填鴨式”。既加深了學生們對基礎內容的理解,又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四十多年教師生涯,傅老師始終都像當初那個年輕的輔導教師一樣勤奮,一樣謙遜,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息過,他常常為一個小小的心得而感到興奮,并在“教學相長”的循環往復中樂此不疲。
治學以鼎新教學以致用
“課外乃至校外的廣闊天地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舞臺”
傅豐林老師雖然承擔著繁復的本科教學工作,但他的視野卻絕不局限于講臺。他始終關注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動態,不斷修正自己的工程教育理念,把社會發展對電子信息高層次工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貫穿在實踐教學當中。
由于他為人坦誠謙和,教學業務過硬,年輕時就在同事中擁有較高的聲望。1978年,教研室民主選舉,公推他為副主任,自那時起他就想方設法改善學生的實驗與實習條件。直到后來在學院、學校主管教學工作的領導崗位上,傅老師一直立足時代對電子信息工程教育的要求,不斷強化實踐環節教學,優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他說,為國家培養建設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這是教育的使命,人才培養的步伐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腳步。
上世紀90年代初,黑白電視開始被彩色電視取代,而實習課上學生們仍在組裝黑白電視,對彩色電視的關鍵技術缺乏深入了解,更談不上組裝和調試了。時任通信工程系(今通信工程學院)副主任的傅豐林老師內心急迫,跑市場,跑廠家,落實經費,他同時向學校提出建議,提高實驗輔導教師的待遇,增加實驗課時量,終于率先在國內高校實驗室中引進了彩色電視機組裝實習。另一方面他積極聯系校外生產實習單位,如當時的712廠、714廠、760廠、761廠和洛陽電話設備廠等單位,形成了校內外生產實習相結合,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他還向學校提出建議,提高實驗教學起點,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實行實驗室開放和實驗課單獨考核。在他的努力下,學校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世紀之交,大規模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被國家列入戰略規劃,然而當時微電子專業主要從工藝結構角度而非系統的角度研究集成電路,能獨立設計系統級芯片的人才極為稀缺。為此,傅老師組織相關教學和科研力量,依托我校通信工程專業和微電子專業的優勢,申報“電子與電氣信息專業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教改項目并獲得教育部立項。在學校的支持下,傅老師組織老師為非微電子專業學生開設了3門有關集成電路的課程,并為少數優秀本科生自行設計、投片創造條件。這一教改項目取得了成功,培養的第一批非微電子專業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傅老師致力于工程實踐教育,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內。他強調課外乃至校外的廣闊天地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舞臺。多年來,傅老師一直重視、支持并親自參與各級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組織和評審工作。每當傅老師在這些競賽中看到富有朝氣、敢想敢做的大學生,看到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參賽作品,就感到由衷的喜悅。他說,創新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自己有責任為這些求知、樂知的孩子創造施展和成長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