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帥氣、干練、瀟灑,這是郝本建留給大家的普遍印象。從2002年本科入校開始,本著對西電的那份執著與熱愛,他已在西電度過了14個春秋,完成了從西電學子到一名教師的華麗轉身,決心以己之長,傳道授業解惑。
科研育人,尋找工作的耦合點
周二下午,見到郝本建時,他正在通院輔導員辦公室提交《本科班主任工作手冊》,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他這半年來的工作開展情況,而在收回的學生問卷調查里,郝本建更是被學生們親切的喚作“師兄”。
在問及郝本建怎樣看待學生對他的這一稱呼時,他笑著說,自己從本科時期就來到西電,雖然已經畢業多年,但懷著對教學的熱愛與憧憬,一直都喜歡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能這樣稱呼他,他感到很開心。
提到本科班主任的角色,郝本建表示起初他內心是比較排斥的,他認為教師的工作重心應該是教學與科研,而非學生的管理與引導,但隨著活動的逐漸開展,郝本建卻漸漸迷上了這個特殊的身份——班主任。這份工作不僅沒有給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增加負擔,相反,他還從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使得他在時間管理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除此之外,郝本建還從專業的角度談及了他對班主任工作的認識,在他看來,班主任和班級輔導員之間就像科研與育人一樣,存在著一種微妙的耦合關系,在彼此促進的同時,還能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從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給學生以引導與幫助。
追本溯源,開啟學生的動力源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承擔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同時,能夠靜心思考,學會變通著實是一件十分考驗人的事,而郝本建做到了。
在面對低年級學生缺少學習動力這一普遍現象時,郝本建并沒有急于 “說教”式的證明學習的重要性,而是結合自己的科研經驗,別出心裁的從結果出發。選擇先為學生們介紹大學畢業以后的幾種可能去向。
“我把讀研、出國、就業分別所需要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制作成了PPT,讓學生們先去了解所學專業的社會發展情況,然后再回歸學業,這樣學生們就能夠自己從中找出答案,重拾學習的激情與動力。“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和怎么學習這一系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到前期的引導初見成效,郝本建還特別邀請了自己所在課題組的組長“長江學者”李贊教授、司江勃副教授、劉向麗副教授與自己一起,在南校區開展了一次全面的課題組介紹及科研流程討論會。對于會上沒能解決的問題,郝本建還專門記錄下來,在后續的交流中一一為學生們大家解答。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現在所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為了能讓學生盡早明確科研目標,制定行而有效的學涯規劃,郝本建下一步打算將通信工程學院各個研究科室的科研方向和招生要求進行收集整理,裝訂成冊,并面向全院大二、大三將近2300名學生開展系列課題講座,這一想法也得到了通院李勇朝副院長的認可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