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科老師講思政理論,會是怎樣的講法?
2018年7月13日,陜西高校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在西北大學舉行,朱娟娟副教授以“課程思政”為載體,通過滲透小卷積的大能量,巧妙融合信號與系統課程的卷積知識點和思政教育,并因此獲得“陜西省課程思政教學能手”稱號。
這位曾獲得“學院優秀教師”,也曾被評為“校級師德先進個人”的教學能手,既能發掘新的教學模式,又能不斷追求科研,她已是許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西電校園里,朱娟娟向記者介紹了她是如何實現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
結合專業特色 融入“家國情懷”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學往往是兩個獨立的方面,不能融匯貫通。
“我們面向的理工科學生,他們畢業或者讀研之后,大部分從事的是跟科技相關的工作。作為科技工作者,他們的主要任務一定是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我們在課堂上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科技報效國家的理想,所以課堂的內容適當地去融合‘家國情懷’教育”,朱娟娟說道。
她認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育人的職責方面盡管有相同的要求,但是課程思政不是泛泛地講愛國,講理想,這樣講學生們可能不太感興趣。
“如何結合專業特色,從知識點的應用、含義,小處見大地,自然地貫穿課程育人的思想”,這也是朱娟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在這次教學大練兵中講的是卷積,正是以‘課程思政’為載體,通過滲透小卷積的大能量,從多個生活日常和科研實踐中的問題:余音繞梁、股票均線、雷達測距、圖像處理、卷積神經網絡,讓學生理解卷積在我國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朱娟娟介紹道。
“通過這樣的案例式、啟發式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提升能力,更是滲透價值引領,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自豪感、行業領域的發展信心、中國道路的使命感,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動力”,朱娟娟說道。
“除此之外,我們更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了科學家精神討論、行業發展介紹、知識仿真實踐等,不僅完成教師的育人職責,更是實現課程育人的功能”,朱娟娟介紹道。
“成功=1%靈感+99%汗水,我將它改為,成功=汗水卷積靈感,因為靈感是轉瞬即逝的,如果不去努力,這個靈感就會消失掉,只有不斷地去付出汗水和努力,靈感才能變為現實”,這正是朱娟娟利用卷積實現課程育人的核心所在。
利用課程實踐 發現科研真善美
“對于工科老師來說,我們跟思政老師上課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我們是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自主實踐,讓他們自主探索,去發現科研的真善美”,朱娟娟笑著說道。
在她看來,專業課程不一定要像思政課程一樣具體講人生態度和科學精神,而是要將態度和精神的培養滲透在一個個的實踐任務中去。老師在設計課程任務時,就隱藏著思政教育的效果,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團隊協作,積極應對地去完成任務。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即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更能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
“通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可以提高學生從知識中來,到工程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提升協作能力,增強創新精神。此外,課程教學中也要多給學生強調學好基礎課程,讓學生了解基礎課程背后的未來科技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朱娟娟說道。
相較于傳統的單向教學方式,朱娟娟偏愛交互式教學,讓學生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情,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沉浸式課堂。
“在講述卷積的含義時,我告訴學生可以用卷積來計算背了多少個單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很自然地引出公式;再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其含義,發現卷積隱含水滴石穿的哲理”,朱娟娟說道。
“朱老師的課程最注重的就是寓教于樂,她總是能把枯燥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相關聯,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激發我們對學習的興趣。”這是在學生當中對朱娟娟最為多見的評價。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這正是朱娟娟的教學魅力所在。
“德高、學高、藝高” 做到立德樹人
課程思政是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以后對于專業課育人的新要求,“如何在未來將思政理論更好地融入教學工作中去”,這也是朱娟娟在賽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只是一個開始。
朱娟娟的科研方向是智能系統和視頻圖像處理,她對科研不斷追求,將原有圖像處理的研究基礎,延伸到空間信號處理系統,并積極拓展衛星遙感圖像分割識別的研究方向。
她最常做的就是結合自身科研方向,將圖像處理中的相關概念,滲透到所帶的信號與系統、線性代數等課程中。
教而不研,越教越淺。教師若想講課時游刃有余、畫龍點睛,需要教研相結合。“‘德高、學高、藝高’,師德是最根本的,立德才能樹人;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不能懈怠;更要借助豐富的信息化教學手段,為課堂做好服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朱娟娟說道。
“課程思政”的推行不僅為青年學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發了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我們老師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只要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追求和探索精神,那學生不會僅僅滿足于分數達到及格線,他會想要去學習課程背后的前沿科學技術,會逐漸形成一個自主的、深度的學習能力,這種持續性學習的能力會對未來有很大的幫助”,朱娟娟說道。
古人言: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要讓學生信任和親近,老師首先要以身作則。朱娟娟始終堅持認真踏實、專注敬業的態度,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工程實踐,她經常給學生強調要學好基礎課程,從而為了科技報效國家而努力拼搏。
正是這種無私而又保持進取的精神,使得她已經蛻變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文/西電新聞中心·馮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