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獨立的學術人格
自碩士畢業后,王聰同學便從江南來到了關中。在許多人眼中,這是一次“逆行”。但他卻說,西安是我國科研重鎮,做一名當代的“西遷”人是一件很榮幸的事。無獨有偶,他的學術研究之路也是一次“逆行”:王聰同學在本碩博三個階段從事三個不同的專業,先由“工”轉“理”,再由“理”轉“工”,專業方向的更替曾給他帶來了許多困惑。初入博士學習階段,他也曾對未來的研究產生過猶豫或徘徊。經過和導師討論,他嘗試做著小波理論和模糊理論的交叉研究工作。不過在他看來,這個研究方向是一個獨立的小方向,卻猶如滄海遺珠。在2019年第一篇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成功發表后,對該方向的研究也隨之進入了更深的層面。
他說:“做小學問,就如同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樣,只要存活下來,就能在峭壁懸崖上開出嬌艷的鮮花。做學術研究斷不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始終堅持自己獨立的思考?!ㄈ缑仔?,也學牡丹開’。即便自己這朵研究之花微小,甚至有些孤芳自賞,但也要努力開得鮮艷。一個人的能力確實很微小,小學科里也有大文章 ,做研究就要保持一份堅毅、不妄自菲薄的態度,做一名‘研癡’?!?/p>
端正嚴謹的學術態度
“嚴謹的學術態度是研究的第一素養,也是根本素養。學術研究容不得一點虛假,就如同眼睛里容不得一點沙粒。說得高尚一點,經過自己一番努力完成的論文是自己智慧的凝結和見證。發表在國內外刊物、網絡等公眾平臺,要經得起讀者的推敲。若是受到讀者的質疑,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亦可算人生的一處墨點?!闭劦綄W術負責任的態度,王聰同學深深感謝三位導師對自己的悉心培養。他永遠記得導師們第一次批閱后的論文模樣:論文中的每一頁布滿了詳盡的紅色批注。在相繼完成了幾篇論文后,他也對導師的評閱有了新的體會:“其實,當導師對一篇新稿件的紅色批注越來越少,也就說明自己成長了。現在仍然會時不時地翻看以前的批注,回想自己以前哪句話寫得不地道,哪里表達不夠準確……”在經過幾年的科研訓練、反復地斟酌、推敲與揣摩之后,王聰同學的研究和寫作水平日趨成熟。
保持兼容的學術風格
2019年3月,受中國科協遴選委派,王聰同學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訪問交流。王聰同學積極向外導Witold Pedrycz教授請教,廣泛涉獵粒度計算和圖像處理的論文,僅用3個月便完成了2篇論文。在收獲成果之余,他也對學術研究有了新的體會:“正值青年,學術研究恰應力爭上游,積極兼容多個研究方向的優秀成果,加以總結運用,方可創生出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王聰同學時常以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多歧為貴,不取茍同” 。對于眾說紛紜的觀點和認知,他認為要多聽取、多反思。除了學術思想上保持兼容的態度,在具體學術行為上也要做到“兼容”,甚至在選擇投稿刊物這種細微事上也要提前做一些“兼容”的工作。比方說,由于每個刊物有各自的主題范圍和風格,所以他在心里預想要投稿的刊物時,經常廣泛閱讀成功發表在該刊物上的相關主題論文,提前學習這些論文寫作的脈絡、風格和措辭,甚至細致到每一篇論文中畫了幾張圖表,分了幾個段落,都盡自己最大努力向其靠攏,這實際上也是他不斷學習的過程。對此事,他感慨道,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脈絡來寫論文,其實是閉門造車、閉門塞聽,不利于自己寫作能力的提高。
培養多元的學術文化
在校期間,王聰同學時常和師長、同學談天說地,談論最多的依然是如何提高學術認知、寫更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王聰同學也甘于奉獻,他樂于幫助師弟師妹改論文,也會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對于這些經歷,他有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人交流學習,也就接觸到了多元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只要做一個學術上的有心人,自己的學術文化也會更豐富?!?/p>
在研究之外,王聰同學也會做一些閑散之事。他說,有段時間發現記憶力有所下降,心里煩悶,便自己堅持每天背誦古文,比如《吊古戰場》《后出師表》等,以此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堅持了一段時間,記憶力恢復效果甚佳。業余時間,王聰同學也會摒棄過去浮光掠影的閱讀態度,細讀各類感興趣的人文書籍,尤其喜愛《紅樓夢》,并零零散散地形成了一些囊括自己觀點的小文,雖然無功,卻也有趣。他說:“萬事萬物皆有共通之性,學術研究、文學創作、為人處世,皆出一理。從閱讀中學習創作技巧,以求激勵自己的學術研究。”王聰同學堅持文理并重,不僅舒壓怡情,而且促進他學術研究水平的提升。
受學校委派,王聰同學現正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訪問。雖然現正值新冠疫情嚴重時期,王聰同學在心系祖國疫情發展的同時,也以樂觀的態度積極學習著。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居簡出,既為社會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又保護了自身安全。他認為:“雖然疫情爆發了,生活變得單調了,但能勻給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更多了,把壞事變好事,也是要學會的生存技能?!?/p>
(文/西電新聞中心·周 蕾 高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