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簡瑛瑛,漢族,1995年出生,中共黨員,陜西商洛人。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師從吳巍煒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工嗅覺系統原理及應用。在讀碩士期間,她成績優異,2019~2020年度學年總評專業排名第一,多次獲得學業獎學金及“優秀研究生”和“優秀研究生干部”榮譽稱號;此外,她認真踏實,熱愛科研,分別以第一作者在Nano-Micro Letters (IF=12.3)發表論文1篇,在 Front. Chem. Sci. Eng. (IF=3.6) 接受錄用論文1篇,以第二申請人(導師為第一申請人)申請受理國家專利2項。
授人以漁,從“實驗小白”的成長談起
2018年7月,剛剛參加完畢業典禮就提前來校步入研究生階段的簡瑛瑛,面對著化學實驗室,心里很是忐忑,畢竟她是一名連基本的化學反應都沒有做過的“實驗小白”。她從最基礎的配溶液開始學起,這個最簡單的操作她學習了半個月之久。然后導師帶領她從很基礎的水熱反應起步,循序漸進,到最后她自己可以獨立操作復雜的實驗,這個過程用了長達一年之久。作為一個工科女,轉變工科思維模式是很難的,畢竟做化學實驗需要多去思考“為什么”,而對于很多實驗現象都不理解,也弄不清楚原理,這讓她很焦慮。導師鼓勵她說,“你會在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出最大的優勢,不懂的就讀文獻”。簡瑛瑛深有感觸,不如利用這種思維積極投身于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中,但首先就得攻克文獻大關。科學研究是在繼承和借鑒他人研究和發現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探索的過程,為了拓展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面,她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綜述,她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了解該領域的現狀,了解前人進行了哪些探索,得到了什么結果,有哪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等等,她在把機理研究透徹的基礎上,廣又泛的吸收相關知識,從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制定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及研究計劃。
科研路漫漫,忙碌是一種幸福
回想兩年多的付出,簡瑛瑛覺得,研究過程的曲折、失敗、艱辛不可避免,但是埋頭苦干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科研帶來的樂趣。她和另外兩位同學,作為導師的第一屆研究生,肩負著搭建實驗室平臺的重任。第一年除了以學位課課程為主,在導師的指導及自身的興趣驅使下,第一學年就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而主要任務是搭建實驗所需的測試裝置和制備器件。她每周在實驗室泡60+小時以上,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和總結經驗,在導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歷經1年半的時間他們終于將實驗平臺搭建完成。與此同時,她的學位課成績優良,均分高達90.15分。第二學年,她將重心放在了做實驗和論文撰寫上,不可否認學術研究有時會讓人感到無聊,并存在不可預知的困難,但是這個階段的歷練拓展了她認識和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練就了她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忘初心,做有擔當的“西電人”
簡瑛瑛擔任碩181401班的學習委員,她開朗熱情,組織班級陸續開展了多期學習交流活動,深受班級同學的喜歡,2019年榮獲“優秀研究生干部”榮譽稱號。除此之外,她還擔任2018級碩士研究生黨支部的組織委員這一職務,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研究生黨員活動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同黨支部書記、組織委員班子成員一起,積極探索“黨建+科研+實踐”黨支部教育學習方式,讓學生黨員把科研工作與平時生活相結合,并理論聯系實際,這極大地豐富了黨支部的活動形式與效果,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力也大大提升。
感謝遇到“Lab of Sensor”團隊
在簡瑛瑛眼中,導師吳巍煒是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他既是老師也是家人,在老師的諄諄教導和循循善誘下,她在課題的探索研究中不斷成長。隨著越來越多同學和老師的加入,導師的團隊從最初的幾個人到現在的幾十個人,隊伍逐漸壯大起來。在這個充滿溫馨的大家庭里,團隊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團結有愛,在實驗中遇到挫折,遇到難題時同學們便相互幫助、共同探討,導師們則把握方向、指點迷津。在團隊導師組精心培養下,在同門之間的交流溝通中,同學們的知識面不斷拓展,學術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導師吳巍煒寄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簡瑛瑛同學有良好的吃苦耐勞精神,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生活中始終自立自強,勤儉節約,思想積極進取。
(文/劉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