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駱清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1966年出生,湖北蘄春人。1986年畢業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紅外技術專業。1986年~1993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光電子工程系學習,先后獲光學專業理學碩士和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專業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首批),2000年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年當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Fellow,2012年當選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Fellow,2014年當選美國光學學會(OSA)Fellow。
現任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生物醫學光子學”學術帶頭人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活體蛋白質功能的光學分子成像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首席科學家。主持的“生物功能的飛秒激光光學成像機理研究”研究成果獲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獲取鼠腦高分辨圖譜”研究成果入選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單細胞分辨的全腦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技術與儀器”研究成果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說到西電,駱清銘教授很是感慨,他說:我16歲上大學,20歲畢業,西電的這幾年對我的一生影響最大。16歲到20歲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母校對我的培養,使我無論是在學業學術還是治學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對我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有著關鍵作用。我能走到今天,離不開西電的培養,我從心底里十分感激西電。
我上大學的時候是1982年,那個時候的人能考上大學就已十分不易。那時候分農村戶口和商品糧戶口,當時我是農村孩子,目標也沒那么高,只覺得能拿到一個商品糧戶口,對整個家庭就有很大的改變。選學校都是聽中學老師的意見。當時的我和現在的許多學生一樣,都想要去離家遠一點的地方看一看,所以我就挑了西安和哈爾濱兩個地方,最終被西電錄取,就與西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考上大學之前,我從沒見過火車,也無法想象城市的繁華。那時從老家蘄春到西安要經過三到四天的時間——先要從老家步行和坐車到縣城住一晚,再到黃石待一個晚上,然后才能乘火車到武昌。到了武昌之后能否趕上去西安的火車也得靠運氣。趕上的話還得再坐21個小時,再從西安火車站坐公共汽車到西電。
初識紅外技術
駱清銘:專業是學校招生時分配的,我報名時選擇了服從專業分配。剛進校對紅外技術專業同樣是沒概念。進校以后,老師領我們參觀了響尾蛇導彈。這導彈打出來之后沒炸,就被西電拿到了。老師讓我們去觀察導彈的導引頭。因導引頭是跟著熱走的,你用熱去引導,導引頭就會改變方向。因此,我們學紅外技術的學生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可以引導導彈的導引頭,它跟著熱走,飛機發動機有熱量,它就跟著熱量打。直到這時,才初步了解自己的專業是怎么一回事。我對這次參觀印象特別深,對我們很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