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榮簡介:成都通譯翻譯機構創始人、總經理。1984年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精密機械專業,曾研修日本。四川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成都會展聯盟理事、國際青年創業計劃YBC導師。一手打造四川國際大會同聲傳譯等高端翻譯領域第一品牌,資深的同聲傳譯經理人,四川翻譯外事人才職業教育與職業規劃專家,四川多所重點大學翻譯專業碩士生導師。
母校記憶:不止“高大上”,還有真情誼
賀曉榮:我是陜西人,父親在銅川的監獄系統工作。高中是在當地最好的高中銅川一中讀的。當年高考我爸單位就兩個子弟考上了大學,實屬不易,所以在選大學的時候我也立志要去最好的學校。而且那個時代受的教育就是要當科學家,為實現四化做貢獻,所以就報了清華和西電。
當時習慣稱“西電”為“西軍電”,名聲在外、十分響亮,聽起來很神氣、也很神秘。感覺如果男孩子在里面學個電子科技類的專業一定很“高大上”。專業也選的較為“新潮”的電子精密機械專業,嚴格的說應該叫做計算機外圍設備,我們是第一屆。
初到西電
賀曉榮:我上大學比較早,16歲入學,在我們班也算年齡比較小的。當時我們從火車站下車,學校大巴來接我們。從邊家村過來的時候,有一個穿著舊軍裝的書記,指著前面說:“你看,咱們學校到了”。我一看,好大好長的樓。我們從東門進去后,發現里邊居然還可以跑大巴!不禁感嘆西電的建筑和地界之大,當時心里就在想,這確實是大學。
我住的是48號樓,在西區,現在還在。我住在一樓,第二學期搬到二樓,到第三年的時候就搬到三樓最右邊,一直就在那個樓里邊轉。
當時西電部隊的印記還是比較明顯,每個人發一個小板凳,到大操場看電影也要排隊。那時候把輔導員叫指導員,我們的指導員是胡宗祥,他是4803的。好多老師穿的衣服都是舊軍裝,雖然那個時候軍銜已經沒有了,但還是讓人倍感軍校之作風。這些都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輩子都忘不了。
西電印象
賀曉榮:學校當時要求非常嚴格,不論是學風還是校風,跟其他學校的區別還是蠻大的。我們是803班,34個人,還有個大概120人的802,我們兩個班入學前兩年在一個大教室上課。上大課有固定的大教室,也有自己班固定的小教室,就是現在機電工程學院那個地方。那個樓特別漂亮,而且確確實實是西電的名片。
西電那個時候有兩個比較驕傲的地方,一就是游泳池非常漂亮,其他高校好像不可比;還有西電當時的暖氣非常足,很多高校沒有暖氣。西電的宿舍、主樓、教學樓條件也特別好。
領導、老師與同學
賀曉榮:印象特別深的領導就是當時我們的系主任、書記,他們全都是部隊下來的老革命。系主任是男的,名字叫田貴芳,現在應該都是離休干部了。還有一個比較牛的教授叫葉尚輝,他是學術大咖,當時我們看了都覺得教授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田貴芳管行政,葉尚輝則正兒八經的搞學術,都很有自己的范兒,見到他們確實讓人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我們那個時候的課余生活基本上是以踢球為主,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下雪都不耽誤。一次踢球的過程中,同學陳劍鋒腿被踢斷了。因為我家離西安不遠,我專門跑回去,懇求我爸找木匠幫我做一副拐杖,然后趕回來送給他。陳劍鋒上學的時候身體特別好,但畢業后他回家工作沒幾年就腎衰竭,換腎后一直堅持到現在,也是一個奇跡。后來他換的活體也面臨衰竭,準備第二次換腎,我們班同學還倡議為他捐款。可見西電同學之間的感情多么純真。這么多年過去,感情最深的,是同學;牽掛最多的,也還是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