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著,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生命昂揚的姿態。當執著與夢想對接,生命便會迸發出奪目的光彩。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空就懷有無限的遐想,渴望著有一天能夠翱翔天宇,探尋地球外面的奧秘。因為這個夢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飛天的夢想。
有一個人就有這樣的夢想。他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恪守信念,扎根戈壁,默默奉獻。他就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地面設備站站長孫耀東。
孫耀東為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2008年被評為“感動甘肅·隴人驕子”。
情系航天甘做“保姆”1997年7月,孫耀東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當時,中國大地涌動著“下海”潮,各種選擇和機會令人眼花繚亂。孫耀東的大學同學,有的去了東南沿海,有的出國留學。但是,孫耀東懷著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放棄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報名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正式成為一名航天人。
那時的中國航天,正在向世界前列不斷邁進。長征火箭于1985年10月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并在1990年4月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把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憶當年,載人航天發射場還在建設當中,高高的測試廠房還沒有完全封頂,大風一起,整個發射場就籠罩在一片沙塵中。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喝的水堿性大,孫耀東和戰友們經常鬧肚子。購買生活用品要去10多公里外的生活區。打個長途電話得排1個多小時隊。在艱苦的科研工作和清貧的生活中,孫耀東和他的同事依然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航天夢想———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與國家的利益和榮譽緊密相連。
載人航天發射場主要擔負著火箭、飛船的測試發射工作,在近8平方公里的發射場,大到檢修檢測幾千臺參試設備,小到打掃環境衛生都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人們習慣地稱他們是發射場的“保姆”。
要讓80米高的橋式吊車將直徑3米多、高20多米的火箭一節節對接起來,相應的對接誤差不超過0.1毫米,對發射場吊裝工作組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當時,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他就虛心向現場調試設備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沒有專業書籍,他不分晝夜地查找技術資料,所有的一切都從頭開始學習。不到半年時間,他全面掌握了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和火箭吊裝技能。
火箭各子級垂直吊裝工作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不能出一點點紕漏。因此,僅掌握理論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擁有實際操作經驗。一開始他受筷子的啟發,反復學習掌握筷子插入啤酒瓶的方法。后來他又反復練習,將一根筷子綁在橋式吊車的吊鉤上,把啤酒瓶放置在距離吊車70米遠的地面上,操作吊車,從50米的高空將筷子插入地面上放置的啤酒瓶口中,時間不得超過5分鐘。
經過無數次練習,他練就了“腦快、眼快、手快”的吊裝本領,奠定了火箭吊裝成功的基礎。
隨著國力的增強,航天科技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載人航天工程的上馬,為孫耀東和滿懷航天夢想的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孫耀東長期的知識積累開始逐漸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