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龍:
他是燈塔,照亮我們人生的路
我是梁老師的學生,從1998年保送成為梁老師的研究生后,就一直在梁老師的團隊里學習、成長。博士畢業后,我在國外留學三年后便回到學校工作,自此就一直在梁老師的團隊里。因此,對梁老師的情況相對還比較熟悉。
十余年來,梁老師一直悉心照顧張老師,在我們看來已是常態,也是自然而然的行為。現在仔細再回想這件事,細節慢慢地、一點點浮現出來,便又一次體會到兩位老人間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梁老師作為男人和丈夫的擔當。
她忘了許多事,但她沒有忘記愛你
讓我以時間線索來追溯梁老師和師母之間的事。在我印象中,2003年非典時期,師母張月蘭老師的記憶力好像還是不錯的。那時,由于擔心非典疫情爆發和蔓延,學校實施了封校管理。梁老師擔心我們吃不好,幾乎每周都會燉一大鍋紅燒肉,還拿上很多鹵雞蛋、夾饃,與張老師一起送到實驗室給我們吃,補充大家的營養。張月蘭老師每次還會帶來艾草,在每個實驗室進行艾草煙熏,說是對預防SARS有幫助。梁老師和張老師對學生們的關心,就像是對自己孩子的一樣。
作為學生,我有幸常到梁老師家吃飯。張老師是揚州人,她做得一手好菜,油面筋、獅子頭和一些素菜做得尤其拿手。到春天的時候,她還給我們包薺菜餛飩,讓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學生感受到父母和家的溫暖。
慢慢地,大概從2005年開始,我感覺張老師的記憶力開始衰退。許多熟人她都不記得了,她記得的事情也越來越少。令我動容的是,那時張老師的記憶雖在衰退,但她始終記得梁老師的事情——當我與她聊天時,她雖已不記得其他的事情,卻經常說“梁昌洪當年……”。她會說許多梁老師年輕時的事,具體的內容我不清楚了,回憶起來只想起張老師每每談起梁老師時開心的笑臉。
每時每刻,他們都在彼此身邊
2006年初,我去香港城市大學留學,之后獲得JSPS國際獎學金到日本東北大學留學,2009年初回國。在這期間,我曾短暫地回來過一兩次,那時感覺師母的病情逐漸加重了,她也已經記不起來我是誰。我回國后,梁老師的課題組依然堅持著每周開一次學術討論會,而每次討論會,梁老師都會陪著張老師來到會議室,讓她聽聽研究生們做報告,我們也都會和張老師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