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中科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校董教授……這些耀眼成績,屬于一個人王中林。
恢復高考首屆大學生
1961年,王中林出生在蒲城縣。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這給志存高遠的王中林帶來了希望。他想學習雷達工程,卻收到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物理師資班的錄取通知,從此結緣物理。
大學里,王中林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四年本科每門成績不能低于90分。1982年,王中林來到美國;經過5年刻苦攻讀,1987年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從1987年到1994年,他曾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國劍橋大學開文迪許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定量局從事過研究工作。1999年提前晉升為終身制正教授,2004年晉升為佐治亞理工學院校攝政董事教授。
研究成果來源于“錯誤”
2005年,王中林開始研究納米發電機。所謂的“納米發電機”,能將微小震動產生的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為傳感器、探測器等供能。這個著名的研究成就,令他蜚聲海內外。
王中林說,探索之路的開端來源于“錯誤”。當時,他與一位博士生測試納米材料的壓電系數;但辛苦許久,結果卻與設想的很不同。到底是哪里錯了?是原本的設想有問題還是實用的方法不對?經過一系列反復研究,最終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一年后,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隨即,他發明了不依賴于原子力顯微鏡并能連續不斷地輸出直流電的納米發電機的雛形,為技術轉化和應用奠定了原理性的基礎,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2012年首次成功地研發出用有機材料制作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原創性地利用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耦合效應將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并在近年來陸續展示出該類器件的各種基本工作模式和其適用于各種機械運動的能力。
王中林深有感觸地說:“有時候你摔了一跤,但絆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磚頭,而是一塊金子!”
第一產出是人才第二產出才是學術
“就我個人而言,十分樂意在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能夠影響和帶動更多年輕學者投身于這項事業。我任教20多年,最為高興和欣慰的,就是自己培養出了18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和訪問學者,他們在全世界各地發揮著各自的光與熱。我堅信,對于一名教授而言,其第一產出是人才,第二產出才是學術?!蓖踔辛终f,學術思想的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關鍵。青年人切忌浮躁,要記住,科學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堅持不懈的付出。一個人是否能稱得上真正的人才,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來證明,不能總是沉醉于過去的一點點成績,而是要時常反問自己“What’s new?”要學會“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懂得堅守和取舍。
對于未來,王中林充滿信心:目前國家對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要緊抓機遇,踏踏實實干出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學校,更對得起自己?!?/p>
(文/《西安日報》·張 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