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溫和圣潔的代詞,滿浸幸福與安寧,承載發展與希望,字典上是這樣詮釋的:“沒有戰爭的狀態”。保衛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和平是用堅決的斗爭換來的,是靠軍人捍衛的。楊書龍就是這樣一位以守衛和平為天職的將軍。
楊書龍,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縣。1959年考入我校無線電工程專業。在五年的學習中,楊書龍刻苦用功,虛心求教,成績優秀,大學二年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是學習班長,對事嚴謹,為人坦誠,是一個充滿自信,講究工作效率的軍人。
1964年楊書龍畢業分配到炮兵技術學院任教,為適應教學需要,他又系統地學習了導彈“橫偏校正”專業的知識。倚仗母校為他打下的無線電工程專業的堅實底子,加之又充電學習的導彈控制系統理論,為他日后成為一名既懂技術又懂指揮的專家型指揮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楊書龍被調往某基地司令部任參謀。在基層,他和戰士們一起摸爬滾打,同甘共苦,先后擔任通信工程安裝隊隊長,通信營連長、指導員。他多次受到嘉獎,并榮立三等功。這一經歷讓他至今感到“有幸”:使他讀懂了“兵心”。基層的長期磨練,鍛煉了楊書龍擔任中高級指揮員所應具有的指揮藝術和能力。
1975年3月,云南玉溪等地發生暴徒搶劫地方武裝部軍火庫事件。楊書龍所在基地受命國防部,配合友鄰部隊進行剿匪。時任作訓處副處長的楊書龍參加了指揮組,協同14軍一起包圍了匪徒駐地。匪徒負隅頑抗,而且鉆到地下,玩起了“地道戰”。剿匪部隊充分發動群眾,運用政治攻勢和強大的戰斗力,用了近半年時間平定了暴亂,圓滿地完成了戰斗任務。這場戰斗打得非常艱苦,楊書龍具體負責作戰命令的起草和傳達,并到前沿陣地督促檢查命令的執行。槍林彈雨的親歷使35歲的楊書龍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升華。他銘心刻骨地認識到:軍人就是要為國家的安危而戰。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軍委命令基地組織兩個運輸營的兵力負責向越南前線輸送部隊和彈藥,楊書龍參加了具體指揮。當部隊向敵縱深推進后,他們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敵人游擊隊的頻繁侵擾,天氣的潮濕酷熱,螞蝗蚊子的叮咬,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因為敵人往水中投毒,所以水也非常稀貴,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憑借著軍人對祖國的忠誠,他們硬是為部隊架起了一條鋼鐵運輸線。
1983年5月楊書龍擔任第二炮兵某導彈團團長,走上了指揮員的關鍵崗位。他把在實戰中的指揮經驗與平時的軍事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努力為軍隊培養一流的干部和士兵。1989年楊書龍到國防大學基本系又一次進行充電,系統學習指揮員理論,1990年7月楊書龍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4年楊書龍任第二炮兵西安工程學院院長、教授。1999年任第二炮兵副參謀長。他參加了國慶50周年的觀禮,2000年他陪同江主席、張萬年、遲浩田視察部隊。1997年被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我是楊書龍的第一任班主任。昔日的西電學生成為了將軍,那個小青年已到了“耳順”之年。盤點戎馬人生,楊書龍深有感觸地說:“對于軍人來說,無論時代怎么變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必須有堅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都要有愛國奉獻的精神,保衛國家的安全,保衛和平永遠是我們的天職。” \
(施亞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