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為勝,山東日照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華山學者,力學控制與先進控制研究所所長,2000年于曲阜師范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4年和2007年分別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運籌學與控制論專業碩士學位和應用數學博士學位,2013年至2014年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電子工程系訪問。
曾于2009年入選校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2011年和2013年分別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分別為第二和第一完成人),2014年授予IEEE T AC的杰出審稿人,2015年獲得西安市青年科技人才獎。目前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等縱向課題7項,并與華為、新奧、中電13所等單位開展合作研究,總經費共計500多萬。發表英文期刊SCI論文70余篇,其中發表在IEEE匯刊和Automatica上共計20余篇, 授權專利6項,SCI他引1600余次,Google Scholar他引2500余次, 引文作者包括來自美、英、日等20多個國家的至少20位IEEE Fellow、4個IEEE匯刊的主編及3個IEEE協會主席。
當前學校正在開展“做三有西電人”大討論,作為西電的一名教師,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愛崗敬業,另一方面需要點亮學生前進道路、成長成才,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西電人。
我在2004年留校任教,2015年加入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雖然學院成立的時間較短,但是在包為民院士的帶領下,學院充滿無限活力、每天都在進步,西電首個民口“973”計劃重大專項、全國首個“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西電首個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制項目……這些都是對學院成績的肯定。而我所從事的控制科學與工程研究,是一個歷史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學科,兩千多年前我國發明的指南車就是一個典型的開環控制系統,當前火熱的宇宙空間站和載人探月計劃的開展也離不開控制理論的指導。在空間院,我找到了控制理論的新的結合點——臨近空間飛行器,只有將所從事的研究結合國家科技發展的前沿方向、瞄準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才能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為此,在學校與學院支持下,我主持成立了力學系統與先進控制研究所,致力于將數學、物理、計算機、工程等交叉學科與先進控制理論結合在一起。近年來,團隊兩次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發表SCI檢索論文70多篇,JCR(中科院)I、II區30余篇,研究成果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研究機構所引用,總計他引2500余次。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應當明確認識自己選擇教師職業的原因,這樣有助于我們真正做到敬業愛業,并在教師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對所講課程的了然于胸,還要對盡可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設計,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設計與學生交流的方式,以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高校教師是由知識分子組成的群體,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特殊工作。我們除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水平,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和職業道德。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抱有嚴謹的態度和勤學的精神,緊跟學術前沿發展,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適應教師崗位的需要。在價值觀方面,我們要時刻牢記教師是光榮而神圣的職責,保持教師應有的道德情操和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根據學生課堂的實時反饋和教學方法的實施效果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又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信息的接受能力,做到了解學生,讓教學過程更加高效。在團隊管理方面,通過每周的組會以及與課題組學生的交流,著重培養學生用數學和先進控制理論并結合計算機和信息綜合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工程與科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掌握當代先進控制理論和方法、工程軟件開發,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專業性人才。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講的:“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成為一名好老師,是我一直的追求,努力為西電“雙一流”建設,為創建“電子信息學科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西電新聞中心·陳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