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認準計算機專業的崔江濤第一志愿報考了西電的計算機軟件專業并以高分錄取,從此與西電計算機學院結緣。一晃已過去23個年頭,從懵懂的學生到初來乍到的老師,再到如今專注于專業教育的管理者,每一個角色,他都盡心盡力、潛心鉆研。
在分享西電計算機專業建設經驗時,他說道,高效的工作基本都在周末和晚上完成。記者問他不累嗎?崔江濤笑了笑:“怎么會,我比較喜歡鉆研,一旦沉下心去就一定要做出點成果。”在計算機學院的二十多年,青春在此,成長在此。
站穩三尺講臺
“人才培養,尤其是課堂教學是大學教師的立業根本”,在教學上,把學生教好是崔江濤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堅守的使命。
如何站穩三尺講臺是每一位年輕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崔江濤表示:“首先老師的態度要端正,對教學要有思考和研究;其次老師要具備較好的科研能力,只有自己做的深理解的深,才能將精髓傳授給學生。”
留校任教16年以來,崔江濤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先后承擔了《計算機導論與程序設計語言》《數字媒體技術》等本科生課程和《數據與知識工程》研究生課程,逐漸形成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科研驅動、問題導向、站穩三尺講臺”。
對于工科專業課程,如果沒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背景和技術水平,只是照本宣科,很難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崔江濤就經常以自身的科研內容穿插到課程講授中,深入淺出,既能讓學生理解其核心思想,又能接觸學科領域前沿。
學生戴永興說:“聽崔老師的課是一件有趣又很過癮的事,每一堂課都是對未知的探索,上課方式就像是平日里跟崔老師面對面聊天互動一樣,在知識之中傳遞計算機專業的思維方式,啟發我們去創新創造。”
如何進一步提升授課效果、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是每年開課前崔江濤著重思考的問題。他每年都會更新課程內容,采納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最近幾年,崔江濤就逐步引入了“能力導向”和“問題導向”的教學手段。在《數字媒體技術》課上,結合自身研究背景,讓學生真正掌握媒體數據處理的數學原理,并具備基本的分析和研究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將能力培養融合到知識傳授中,《數字媒體技術》課也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該課程80%的考核分數是在實踐環節。在課程實踐訓練中,除了配備一個助教外,崔江濤還讓自己的三個優秀碩士生擔任上機助教,專門負責60多個學生課程實踐環節,做到了助教和學生一對一的過程式考核。上機內容與科研領域密切結合,也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也給予很多的反饋,時常主動要求增加上機時間,學生的到課率和聽課率一直很高。
學校督導徐學洲老師評價說:“崔老師的課程內容,與科研的契合度高,能夠真正做到科研教學相結合。”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能真正做到的卻是少數。崔江濤站定三尺講臺,在教學中不斷開拓進取,獲得了“教學名師獎”“華山學者教學名師”“教學管理先進個人”“我最喜愛的大學教師”“優質教學質量獎”等榮譽。對他而言,這些榮譽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督促。
專業教育體系化
“本科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不是只有用心就可以了,還需要深入研究”。
崔江濤2012年底開始從事計算機學院的教學管理工作,從教師的角色跨到教學管理者。“如何在保持已有的教育教學優勢前提下,使專業建設進一步適應計算機行業迅速發展、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的新形勢”成為他面臨的首要問題。
專業建設不是想一出是一出,“整個教學體系的三層構建,從培養目標定位和能力分解,到具體教學實施,最后是評價、保障和改進。這當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是上層建筑,是重中之重”。崔江濤深知教學組織和管理關系到學生發展的根本,需要多方面仔細考量。
強化理論學習和實踐,加強同行溝通交流,是崔江濤理解和踐行專業建設的切入點。他先后加入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工委、“卓越計劃”計算機類專業建設指導小組等教學組織,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研討和會議,深入理解計算機學科的教學規律和教育理念。
為了摸清計算機專業建設的門道,崔江濤研究了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特色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在修訂本專業培養方案時力爭面向行業需求、體現西電特色。崔江濤坦言自己反復琢磨、對比其他知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案和ACM等國際組織的培養方案建議,已經將這些培養方案都熟記于心。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培養結果怎么衡量?一個個問題接連不斷地撞擊著崔江濤的思緒。
在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崔江濤帶領專業負責人、課程組長前往全國各地,先后調研了30余所高校、10余所知名企業及諸多西電畢業生和校友,召開了30余次教學研討會,充分征求學院教師、學生意見。培養方案在修改了20余版之后終于定稿。為了梳理核心專業課程體系,崔江濤曾就《編譯原理》課程專門咨詢軟件領域的海內外知名學者;聽取廣大學生建議,均衡了大二大三學年的專業課程負擔;聽取行業專家和校友建議,將《人工智能》列為核心專業課程,并新開設了《Python編程語言》、《移動平臺編程》等課程;為了深入理解畢業要求分解,他自己花費一天時間將所有的畢業能力指標點分解了一遍。在2016版的培養方案中,新開及更新課程十余門。計算機學院逐步形成了具有學院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工程教育認證為牽引,真正建立面向產出(OBE)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
崔江濤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能力為例,解釋了產出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他首先拋出一個問題“怎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是不是掌握一門外語、或者翻譯幾篇論文就是國際視野?”
“其實不是,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國際視野應該是在本科畢業之后,當你在與一個老外交流的時候,不只是簡單的交流天氣好壞,而是可以就專業上的問題進行溝通。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其次在某些教學環節里面,要讓學生跟蹤和關注到國內外專業領域上的熱點問題,通過分析思考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一帶一路》對IT領域的影響等”。
在近幾年的專業建設過程中,計算機學院在落實“產出導向”的教學模式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崔江濤也被吸納為工程教育認證協會計算機類專業的認證專家,并成為現場考察專家組組長,在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方面撰寫多篇教改論文。此外,以產出導向OBE理念構建的“三層兩翼”實驗體系為基礎,“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教學中心”在2016年成功獲批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
這些成就除了全院師生的努力之外,也得益于崔江濤的辛勤付出,“這四年學院所有有關教學的材料,他一定是親力親為,學院教學工作微信群里,他半夜把寫好的材料發送到群里讓大家進行補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原計算機學院教學干事趙巖松被崔江濤對教學工作的熱愛、認真深深感染著:“在修訂培養方案那段時間,他每周幾乎不是在去調研的路上,就是在學院召開教學研討會。”
“擔任教學副院長這幾年,最想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構建好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才是關系到學生發展的根本。”崔江濤說道:“我們做專業認證不是為了一個結果,而是作為一個契機,真正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點滴中培育學生
“抓住核心的東西,要做就做到極致”。
無論是教書、專業建設還是研究生的培養,崔江濤一直強調核心本質,而不是細枝末節。他提倡寬松自由、充滿創意的科研氛圍,給予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倡導學生高效率、高水平地學習,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崔江濤說自己從澳洲訪學回來借鑒了一個口頭禪,“work hard, play hard”,重點強調效率,讓學生盡快進入科研狀態。這幾年,研究團隊的研究生們在中國計算機學會A類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已經成為常態。
“專注”“帥氣”“陽光”……這些代名詞都是學生眼中的崔江濤,他既是學術導師,又是人生導師。
“崔老師除了關心學習外也關心我們的生活,他對待學生隨和,經常為我們指點迷津,還組織大家一起出游,注重勞逸結合等等。”這是崔江濤給畢業生苗慶彪留下的深刻印象。
戴永興更是流露出對崔江濤敬佩:“崔老師是大家眼里做什么事都很專注的‘男神’”,他個頭很高,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喜愛籃球的他經常會在朋友圈中曬出籃球隊的合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武全才的教授。”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崔江濤笑談因為職責所在,頭上白發漸多,而且一直堅持的籃球和游泳習慣這幾年逐漸荒廢,跟團隊研究生們交流討論的時間也減少很多。不過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崔江濤承認對學院的學弟學妹們懷有真正的情感。
崔江濤始終認為學生不僅要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還應該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在肩負著培養一流人才艱巨任務的大學中,更應該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會決定學生以后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有的時候我也喜歡跟學生去討論一些歷史、文化等各領域的知識。”
聊學習、聊研究、聊未來、聊興趣愛好,崔江濤無形中將人才培養植入到校園生活的點滴,讓學生收獲快樂的同時,增長他們的知識、能力與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