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7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4周年,在這一天我們有幸采訪了第二屆獲得“三好三有”稱號的桃李華夏團隊。也許是冥冥中的注定,伴隨著李華老師的一段話,記者在“陜西省信息化與數字經濟軟科學研究基地”開始了對這個團隊的采訪,也是在這里,桃李華夏團隊扛起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軟科學領域的一面大旗。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談及“桃李華夏”這個名稱的來由時,李華教授說:“桃李華夏有著桃李滿天下的寓意,這也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一個初心,我也不例外。同時,桃李華夏也巧妙地嵌套了我的名字,我很喜歡。作為一名教師,用心的上好每一門課,帶好每一名學生,培養出一批批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教師的價值所在。”“桃李華夏”名于2000年,導師組3人,在校生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10人。團隊已由最初的6人發展至目前的90余人。
李華教授帶領團隊立志做“有意義的事”:團隊參與籌建學校首個省級軟科學研究基地,是陜西省第一批五個軟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全程參與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的申報及獲批過程,同時培養了經管院第一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博士生;獲批經濟與管理學院首個國家級軟科學重點項目;獲得學院首個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建設了學院惟一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編寫了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預測與決策教程》等等。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是李華教授一直貫徹落實的團隊理念,要想做事,先學做人!李華教授以身作則,他本人就是一個做人正直、做事正派的人,他常講“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就會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在李華教授的影響下,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堅持這一理念,而事實證明這一理念確實為團隊的學習和工作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能力提高,全面發展
在談及自己帶團隊這十幾年的感受時,李華教授說:“讀研究生也罷,讀博士生也罷,都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這個提升,不只是專業能力的提升,而應該是包括研究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的全面提升。”李華教授講課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內容,還會把一些著名企業的管理者請到學校來講課,帶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他甚至為了一門2課時的博士課程,花費2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準備。只要是對學生有意義,哪怕只有一點,他都會毫無怨言地付出。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但知易行難。就像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里講的那段話,現在回想起來,我們依然會覺得很有啟發。”李華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道。李華教授曾經的一個畢業生黃士寬,平時不喜歡說話,李老師多次指出試圖糾正也沒效果,常常都是李華教授說的比黃士寬要多。后面李華教授便刻意給這個學生多安排一些交流、匯報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黃士寬進步很快,甚至在畢業答辯的時候他的表現讓其他同學大吃一驚。
綜合能力的提高,不僅可以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還包括深度的課堂交流、絢爛的實踐活動等等。每個活動、每件事就像是一幀圖畫,一幀一幀的圖畫,見證了團隊的成長,書寫了學生的精彩,彰顯了西電人的華彩篇章。
在李華老師心里還有這樣一份期盼。“早些年我就開始進行有關技術市場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課題研究,但博士研究生卻很難、往往也沒有興趣從中提煉出科學問題進行研究,進而能夠在SCI和SSCI期刊發表論文。我從不勉強他們,并支持他們按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究。”李華教授用關懷的語氣說道。“而這實質上是指標導向所引起的偏差,來源于社會需求的項目無法滿足研究生畢業的指標要求,而學位論文往往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距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兩張皮’現象的根源所在。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很多事情都順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學生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我從不勉強他們去做他們不感興趣的事情,也不愿做成為很多研究生口中的那種‘老板’。我要做的是,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成長。同時,我也希望本科生們能夠在大學的四年里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放飛自己的夢想,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練就本領,提高能力,不要虛度大學時光。”李華教授這樣說到。

生活如詩,如沐春風
幾個學長學姐都講到了桃李華夏群,這個群正像是桃李華夏團隊空間和時間上的抽象存在,描述著他們如詩如畫的研究生活。在這個聚集了李華老師歷屆學生的群里一直充滿著家庭的溫暖,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逢年過節群里就會有互相祝福以及關心老師的消息,而大家庭里相互幫忙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研究生二年級的劉瑞鵬提到:“當有個師姐需要有海外經歷的人填寫問卷時,群里都是積極轉發,老師也在關注。李老師一直堅持學生的事就是大事的原則,對于我們合理的請求,從來都不會拒絕。同時,我們還有屬于我們團隊自己的歌曲——《桃李華夏一家人》。”
研究生二年級學生吳愛萍對桃李華夏團隊的管理模式介紹中,她嘴角上揚說道:“我們覺得團隊的優秀與導師是有很大關系的,尤其是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作比較的時候。同時,高年級帶低年級的穿插模式對于經驗的傳授以及增進成員間的了解有很大的作用。另外,我們團隊中沒有絕對的負責人,大家都可能擔任某一項目的負責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我們的主動性,感覺自己就像是‘主人’。”
談到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時,研究生二年級何遠笑談:“其實,印象深刻的還是挺多的,不過這次我想說一件小事。有一次李老師批評了我們,當時很生氣的,回家之后就后悔了,感覺我們都還是孩子,怪心疼我們的,元旦堅持要請我們吃飯,他心里才好受一些。他真的是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小孩。亦師亦友,感謝這個大家庭給了我很多次的感動。”
棟梁砥華夏,桃李芳九州
采訪的過程中,我無意間寫下了define一詞。與桃李華夏團隊的李華教授的交流,對我而言是價值觀一次又一次被刷新的過程。他將團隊定義為一個價值觀相同的集體,這些人成為團隊然后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所以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付出。這就是桃李華夏團隊擁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作為團隊的導師,作為一名教師,他強調了團隊中個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我一直認為優秀的老師是要看他的知識水平,而今天李華教授重新定義了我想法中的優秀教師。
我深深折服于李華教授人格魅力,文化、價值觀、情懷等等,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詞語,李華教授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得以展示,并在不斷影響一屆又一屆學子。學術的路上需要研究能力,更需要文化底蘊。
(文/西電新聞中心·趙 佳 潘峰磊 施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