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老科技樓的一間辦公室里,午后陽光融化在窗臺一排綠植枝葉上,也鍍亮了電腦旁錯落擺放的幾個相框——照片正中,導師被披著學位服的研究生們簇擁著,眼睛和嘴角的弧度勾勒出一種為人師者的幸福。
正在電腦前工作的盛敏教授緩緩轉過身來,親切的笑臉在墨藍色上衣映襯下格外明媚。這位幾乎一路“保送”“破格”,既能帶兵又能打仗,科研教學兩手都抓的學術戰將,是出色的信通領域科學家,亦是不少西電學子心中的“學術女神”。
70后的盛敏是在部隊大院里“瘋”大的湘妹子,性格里有著女孩子少有的堅毅和闖勁兒,從小就展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搜集“問號”,攻克難題。她還是很多父母口中的“別人家孩子”,頂著“學霸”帽子從中學一路保送到了研究生。
“長得跟磚頭一樣,這東西怎么能用來通話呢?”1993年,著迷于影視劇里“大哥大”的盛敏,為了把這個“問號”拉直,毫不猶豫選擇了專業對“胃口”的西電一系,開始踏踏實實學習計算機通信理論。
因各方面表現優秀而留校任教的盛敏,作為一名學術新兵,逐漸體會到了組網技術之美,并一發不可收,深陷異構無線網絡自組織理論與方法研究20年。
“對待科研工作,倘若你堅持下去,就能夠欣賞到那些只屬于少數人的風景。無須多想結果,過程中的樂趣已經得到,因此,研究本身就是研究的回報。”
在夜以繼日的攻關過程中,加班加點到凌晨三四點從來不會讓盛敏“長吁短嘆”,對她而言,基本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刷了朋友圈才知道原來這天是某個節日,就連自己的生日,也常常在寫“本子”或者調試設備中度過。
從路由閉環到沖突分解等,這支全國最早研究分組無線電網絡的團隊,將一道道難題攻破,用了10年時間研究如何保障網絡的規模化發展,以專注為墨,書寫出一項項科研成果的“出生證明”。
2008年后,針對異構融合無線網絡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盛敏和團隊建立了異構自組織資源管理架構,提出了無線局域網網絡移動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多種覆蓋區域的無線局域接入,以及無線局域網與蜂窩網絡的有機融合。
“這項研究無異于為無線局域網插上‘翅膀’,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的接入需求,使網絡可以隨身而行。”談起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令自己醉心的研究,作為項目第二完成人的盛敏語速不由加快。
跨越每道科研障礙的“撐桿”是什么?盛敏將其歸結為“五心”:初心,既選定科研道路,就擔當前行,擇善而固執;用心,敏于發現細小疑點,不遺余力尋找答案;耐心,路漫漫而崎嶇,欲成事則咬緊牙關,選擇放棄必將無緣頂峰的“高山杜鵑”;強大內心,科研上的失敗每日上演,非有強大之內心而無法振作;平常心,過程中勿念結果,順其自然或許能結出最甜的果子。
面對很多女科學家無法回避的難題“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盛敏說:“我還是相信會有一個‘最優解’,好的家庭氛圍是工作的助力而不是牽絆。”家庭的溫馨令盛敏熱愛生活,并時常迸發出工作的靈感。“兒子今年12歲,始終是‘放養’,‘放養’也有個明顯的好處——由于并非時常關注,什么時候看他都是在進步。”令盛敏欣慰的是,自己的執著和努力亦悄然投影在孩子身上。
眼下,作為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盛敏,已踏入密集網絡、超密集網絡研究領域拉直“新問號”的征程。在兒子眼中,盛敏更像一位能為網絡插上隱形“翅膀”的“魔法師”,手舞執著勤勉制成的“魔杖”,在網絡世界里不斷探尋真理,制造奇跡。
(文/《光明日報》·張哲浩 楊永林 吳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