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統計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20人,承擔著全校本、碩、博數學公共課教學和數學建模的教育與競賽培訓工作。在工作實踐中,學院始終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積極探索師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把師德建設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專業建設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努力增強隊伍的綜合素質,全面建設“四有”教師隊伍。
領導重視,抓好師德教育“第一課”
全院動員,高度重視。學院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將師德建設納入學院的發展規劃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全院教師進行師德培養。每學期初利用全院大會,統一加強日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平時利用黨委中心組、支部會,集體學習師德師風建設綱要文件,剖析具體案例,談心得體會。利用進人考核之際,學院領導嚴把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關,將該同志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法制觀念和廉潔思想作為重要的內容考察,做到德才并重,將選人用人過程作為培養人教育人的過程,注重考察正確的三觀和健康人格與職業操守。
健全制度,加強教育。通過支部書記講黨課、聯系支部黨委委員講黨課、全系大會、支部大會等渠道,加強日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教師黨員主題實踐活動,引領教師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人才觀,培養健康人格和職業操守。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專題講座、入職教育等活動,建立教師法制教育學習制度,逐步實現教師師德由道德底線約束向自覺職業追求提升,培養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道德追求。
聚焦課堂,課程思政。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要求教師“既要教書也要育人”,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品質、數學思維、科學素養的培養,充分發揮數學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
措施得當,嚴把師德培養“第一關”
制定師德規范。對違反師德規范制度的人和事進行通報、批評,對師德優秀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在各項評優、晉級、晉升評選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
建立師德檔案。按時間順序,分學期記錄教師的個人師德述評、個人師德承諾書、師德考評鑒定以及學生或家長的師德評價意見等等。讓每一位教師在從教的全過程中都能接受到長期的、系統的和具有當代精神和價值的師德教育和培訓。
樹立正面典型。學院定期開展最喜愛的教師、師德標兵、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每年五月中旬,學校“三優一先”評選前后,借助微信公眾號、qq群等社交媒體,推送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先進個人的先進事跡,讓身邊人講述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勵廣大青年教師自覺遵守師德規范,樹立高校教師良好職業形象,其中李偉老師被學校微信公眾號作為“我們身邊的老師”優秀事例推送。
完善制度保障。構建并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是師德建設工作持續開展的重要保障。工作實踐中,學院重點從管理、培訓、評價、激勵四個方面入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作體制機制。一是建立評估評價機制,進行督導聽課、同行聽課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二是建立交流反饋機制,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或隨機調查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是建立培訓培養機制,舉辦示范教學、觀摩教學等活動,交流治學、教學和教研教改成果,加強對外交流,鼓勵、支持教師出國訪問和到國內強校進修學習;四是建立激勵獎懲機制,根據教學效果和評價,施行獎勵,使得教師有榮譽感,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內化有力,帶動思想業務雙超越
抓小抓細抓實,助力教師發展。為使青年教師盡快站穩講臺,學院實行了新進教師教學準入制、助教制和督導制,青年教師一入職就進入到“廣泛聽課-助教輔導-主講幫帶-試講考核-教案審查-督導聽課-反思整改”的流程,嚴格把好備課、教材處理、課堂講授等各個環節。每位新進教師配備指導教師,負責教學幫扶;每月組織教學經驗交流、示范講課、觀摩教學等,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近五年,全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共獲得5個一等獎;1人獲得陜西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4人在陜西省高校青年數學教師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鼓勵鉆研創新,開展教研教改。學院鼓勵教師深入開展教研教改,既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又將研究成果充實滲透在教學中,促進教學改革。近五年,獲批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2項、陜西省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4項,獲批省級教改項目1項、校級教改項目30余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3項;指導學生參加數學競賽,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4項,為陜西省高校最好成績;指導學生參加數模競賽,獲得國際及國家級獎勵300余項,其中有國際數模競賽歐拉特等獎1項、特等獎3項、特等獎提名獎6項,全國數模競賽Matlab創新獎1項,獲獎層次和數量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
關愛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學院承擔全校本、碩、博的公共課教學任務,在高等數學的教學實施中,提出針對“吃不飽”的前10%和“吃不消”的后10%學生,開展課后“培優幫困計劃”。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小灶,為學有困難的學生送溫暖,同時安排固定時間的教學輔導和答疑解惑。教師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精細輔導認真解答,提煉總結式的輔導串講,學生受益匪淺,感受到了教師的熱情關愛,獲得同學和學院的一致好評。
(文/西電新聞中心·侯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