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融合科研,立德樹人
從教多年來,李興華一直堅持寓教于研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在承擔多件國家重大項目、科研任務的同時,深入基礎教學研究,因材施教,廣育英才。
為了避免出現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的問題,李興華做了深刻又全面的融合。他坦言也曾在平衡這兩者關系的問題上有過糾結和困惑,總擔心把握不住重點和方向。但后來,他用自己上學期間學習的親身體驗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以“培養更能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的綜合全面人才”為問題導向,在實踐中嘗試、探索、總結,以理論為基,以課堂為本,將實踐和理論相互結合,將課上與線下相融合,打破學生獲取知識、參與實踐的時空局限,使科研和教學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如今,這套教學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在促進網絡信息安全人才高質量培養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和自我進化。
“如果閉門造車,光搞科研,這樣的科研是進行不下去的。扎實的知識儲備是高質量科研的堅實根基,如果超出知識理論范疇,科研便很難順利推進。對于基礎知識學習,如果你不深入做一些科研,那么實際上你對它背后關鍵技術和科研問題的理解不是那么的深刻。”李興華舉例道,“例如對于互聯網的安全認證問題,家里所用的WiFi加密認證,用一個密碼即可。而機場里的認證,它一般會讓你在一個頁面上認證。兩者的不同體現在機場里面輸入密碼隱藏著IP地址分配,然后在應用層上做一個身份認證,在家里面的身份認證你是在一個數據鏈路層上,不輸入密碼是不會有IP地址分配的。真正做到科研以后才會對這樣的一些實際應用有深刻的理解。講課時把科研等元素加進來,就會講得更加具體,否則就是一個很抽象、機械的工作了。同樣,如果對教材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基本的原理沒有很好的掌握,在科研里面也會碰到很多的困難。”每一節課,李興華都會把這些實際案例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打開腦洞,從課本中來,到實踐中去,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這樣學知識才有意義,才會把知識吃透。”
平日里和李興華接觸多了,學生們也會發現,他對于教學和科研融合的背后是持續不斷的思考和堅持。每年,李興華都會更新自己的授課內容和教案,加入一些新的理解和新的認識。他會運用生動詳實的案例去剖析理論知識,切開知識與實踐的層層隔閡,給學生帶來視角和思維的拓寬,在和他的對話中,絲毫感受不到他與青年的距離,似乎他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他用一種犀利的語言和鋒芒的思想給人帶來別樣的感受。
面對不同的學生,李興華有不同的施教策略。對于本科生,做到講清基礎原理,突出重點。對研究生,更多的是指明方向,讓他們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深入研究和思考。對于博士生,則是要鼓勵他們在實踐中上下求索、“做”而論道。
李興華重視學術交流,注重科研過程。他堅持每周例會制度,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研討。他嚴格要求自己,既重言傳,更重身教,為學生做出好的表率,讓學生從老師的模范行動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師生密切交流與合作,實現良性互動,推進共同進步,形成了和諧的導學關系。把握科研思路,糾正明顯偏差,把控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李興華曾給一位學生修改學術論文三十余次,小到語法錯誤,大到論文方向,這三十余次的修改稿至今還存儲在李興華的電腦中,他就是在這樣的小細節中尋求大完美。
此外,李興華更樂意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義為“亦師亦友”。在生活上他無微不至,在科研上高標準嚴要求。
創新人才培養,特色育人
談及西電網信學科的新發展和人才培養新方式,李興華認為:“隨著通信、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國家和市場對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目前有不少網信學科畢業的人才會選擇到其他互聯網領域,從事的是與自己專業不一致的工作,因此,網絡信息安全領域人才缺口現象嚴重。”針對此現象,李興華進一步介紹到,“網絡信息學科屬于交叉性質較強的綜合學科,對人才的要求很高”,他舉例說,“假如你研究通信安全,就需要把通信相關的基礎知識學會了才能夠做更深入的安全方面的研究,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同時還需要掌握密碼學、網絡攻防的知識,具備編程開發的能力。這對學生的要求實際上是很高的。”
面對人才培養的新問題以及怎么樣才能培養好適應交叉學科的人才,李興華也提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想法,他認為人才培養新模式要遵循“三個結合”,即“線上和線下相結合”“企業和學校相結合”“學院與學院相結合”,他說到:“在網絡信息學科領域,西電的師資力量比較充足,但是也存在一些短缺的問題,如何解決呢?就是要同時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的資源,通過便捷的網絡途徑獲取知識和資源,開展國際人才和學術的交流討論,建立一些研究基地,引進一批國內外優秀人才,給予學生直接有效的指導,除此之外,還可以把企業和學校相結合,在一些課程當中,聘請一些企業的‘大牛’去上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交叉性學科對于多元化師資的要求。在學院交流方面,我們還希望打造更多‘跨學院校級精品課程’,讓校內的精品課能夠做到互聯互通和跨學院共享,讓學生可以自主參加學習,實現學校的資源共享。”
近幾年,這些方式已經有針對性地開始實行,用以解決人才培養上的新問題,效果顯著。李興華說:“西電網信實驗班有一半學生都是成功保研的,在清華、北大、浙大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西電是全國網絡安全人才的兩大培養基地之一,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也得益于我們歷史的積淀和培養模式,學校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實踐、參加各類大賽的機會,有老師的專業指導,還可以走進與企業合作的實驗室,比如華為菁英班,學生有八個月可以進華為實踐,得到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除了網絡信息安全人才培養的新方式,在人才培養共性方面,李興華認為,“新時代青年,當放眼未來、擔國重任,人才培養的重點應該是將人才培養和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首先,是要加強與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更直接地運用于社會所需;其次是老師們要瞄準國家的戰略需求,努力去爭取國家的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務,組建團隊,吸引學生參加;第三是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接觸國際學術前沿,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就國際熱點學術問題開展研究。
關注價值引導,情懷正人
在李興華心里,盡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任務再重要,立德樹人始終是不可撼動的擺在人才培養的第一位上。談及對于學生的價值引導,“教師要給學生一個科研的正確價值導向,要面向國家需求從事科學研究,要解決國家面臨的難題,要愛國,要有一種家國情懷。”關于愛國,李興華進一步解釋,對于學生來說,愛國不是一句“風干”的口號,對青年而言,不僅要有愛國的意識,也要有愛國的能力。把自己的學業做好就是一種愛國的實際表現,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學生提高自己的能力需要自律,要用一個明確的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向前。“我上大學的時候,覺得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和獲取知識,而不僅僅是取得一個好的課程成績。所以我剛開學一個多月自學英語教材。全部自學完了,生詞背完了,剩下的時間就看劍橋英語和其他英文報紙。所以要有一個好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李興華回憶起自己在學生時期奮斗的歲月。
網絡安全人才是“雙刃劍”,深知這一點的李興華格外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我們不一定要去不斷警示學生,而是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做這樣的工作。”聘請相關企業領導、法律法規專業老師等來為學生講述網絡安全真實案例,通過這些非虛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保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增強抵御誘惑的定力。
“現在的學生思維更加開闊了,更加關注社會,會去思考自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以我們會注重給他們一些引導。”正是因為學生的總體變化,李興華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張弛有度、松緊得當,李興華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教育他們腳踏實地地做好當前的工作。
除此以外,李興華將人文元素融入課堂。在講密碼學的課程時,他會在一些比較晦澀難懂的原理中加入古人使用密碼的小故事。他也會在課程中講述西電故事,“一方面調動了氣氛,防止學生走神,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對學校文化的認可,另外也讓學生知道如何去使用這些原理。”
教育不是工業生產線,人才不是工業產品,不能走統一工藝、統一規格的批量生產道路。“育”是要樹立培育“生長品”的生態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高校要成為育人的沃土,為人才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從“教”走向“育”是高校教育的關鍵,一方面需要聚焦學生把握學生特點;另一方面更需要聚焦像李興華一樣,做到教學與科研兼顧、教書與育人兼顧、信道與傳道兼顧、立己德與樹人德兼顧的老師。
(文/西電新聞中心·顧啟宇 王佳瑛 王玉婷 宣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