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趙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41年生于河北蔚縣,1964年畢業于“西軍電”并留校工作至退休。曾為《中國電子報》特約記者、《公共關系》雜志特約記者,現為《藝術攝影》副主編、《天翰藝術報》主編、《高教公關天地》藝術總監;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陜西藝術攝影學會藝術顧問。
著有:《攝影淺談》、《影海泛舟》、《影海拾貝》
獲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活動突出貢獻獎”、“全國攝影教育顯著成績獎”
現為陜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人生格言:粗茶淡飯為香,為他人滿水、滿酒為樂,不自滿
趙硅兄是我六十歲之后才相識,并成為摯友。老年朋友,沒有青年人的天真爛漫,也沒有成年人的熱情奔放,但總感到與他相交清澈如水,厚實綿長,并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相識相知趙兄
我退休那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共關系教育專委會理事長,讓我到他那里工作。學會總部設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辦公室就在學校的西北角,坐落在猶如一個大森林公園之中。那一大片丁香花綻放,滿園幽香;幾十顆臘梅樹染黃白雪,沁人肺腑;眾多師生聞香觀賞,讓我忘返……。
我喜歡這個環境,但比這更讓我喜歡百倍的是在此遇見趙硅兄。記得有一天辦公室里來了一位客人,領導說是他的同事。此人和我有兩點相同,一是我們都是四零后,他長我一歲;二是我們倆臉中間都長了一個較大的鼻子。不同的是他身材比我高大,方正的面龐,尤其突出的近尺長的頭發梳到脖頸,還蓄著胡子,典型的藝術家形象。以后,他經常來辦公室坐坐,我們也熟了。
有一次,我在家寫了一個周的材料,回到辦公室后,見到他給我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秋天了,外面的樹葉落了,天涼了,進屋沒見到你,心更涼了。我看后很感動,立即回了個紙條,寫著:我從家走到辦公室十里路,感到很熱,見到兄的紙條,心里更熱了。這“涼”和“熱”說明我們的情誼在不斷加深。
后來,下班我們一直從學校東南門往外走,出門后,他應往西過馬路,50米左右即到家。可他跟著我往東走。我說方向反了,他說送送你,這樣又走了200多米把我送上公交車,眼看著我離去。
再后來,當他送我到車站時,我說不回家了,車站對面有一家“薄皮李”面館,我們就在那里吃中餐,之后再回家。這家餐館不大,院中設計了一條小河溝,里邊養了一些紅魚,還擺了幾盆花,環境幽靜。我們坐在對面桌上,要了簡單幾個菜,每人一瓶啤酒,邊喝邊說,感到很雅致。他非常幽默的說,我們搞攝影的人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框框里邊看人。在黑暗的地方顛倒黑白。也有人稱我們是咔嚓干部。說什么主席臺都上過,但是從來沒坐過;什么大小會都參加過,但是從來沒發言過;什么樣的領導都見過,但是沒有交談過;媒體上什么照片都發過,可那照片的形象從來沒有自己過。還有什么:“上躥下跳緊咔嚓,一不小心出麻達”等等,讓我捧腹。后來他雖不擔任新聞攝影任務卻搞起了攝影理論研究,自找苦吃,樂在其中。
走進藝術殿堂
趙兄家的房子不大,約有80多平方米。他說房子不在大小,住著舒服就行,“雅室無須大”,他自慰的說。
這套兩居室,被他進行了改造,靠陽面的兩間由中間隔斷,隔出一間長方形大約二十米的房間,給這間房子起名:“道無窮齋”。濃厚,靠東面的墻做了個大型文物柜,里邊擺著收藏的大量文物及工藝美術品,最有價值的當屬漢罐、瓦當及漢墓出土的陶俑。他書寫的“道無窮”四個大字懸掛在西面墻上,屋內還懸掛著名畫家劉文西為他書寫的“攝影是視覺藝術”以及與著名的藝術家贠恩鳳夫婦的合影等,再就是三個大書柜,裝著滿滿的書,頗具藝術氛圍。
我和他坐在“道無窮齋”的寫字臺旁,品茗茶、談藝術、諞人生、甚是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