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間定在下午三點,初次見到胡予濮老師,他正和學生一起坐在實驗室捧著一本厚厚的書仔細翻閱,時不時地還在筆記本上記錄著。在記者看來,歲月仿佛并沒有在他臉上留下太多痕跡,完全不像是已過花甲之年的人。采訪過程中,胡予濮老師的言談舉止中都透著一股溫文儒雅的氣質,讓人倍感親切。
獨特的教學風格,不變的教學心
課堂上,胡老師用科學研究支持教學,講課時總是能做到畫龍點睛地“探頂”,利用自己豐富的科研積累,簡明扼要地敘述普通課程與當代頂尖技術的聯系,并注重與同學們的互動,既不額外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不影響教學大綱的實施。為了更流暢地講授,更好地進行內容串聯,胡老師根據教材重新編寫講義。他的講義不僅成為青年教師效仿的依據,更成為學生喜愛的教學精品。
“因材施教”也是胡予濮老師的教學特色之一,針對所帶班級的不同情況與基礎,靈活地把握課堂的內容與進度,在講課時能夠迅速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確保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容。在他的課堂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講課方式:一種是惜字如金,另一種是面面俱到。在上課開始時,學生的精力充沛,胡老師用富有深度的話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頓悟”的效果。在課程進行到一定的時間后,學生開始感到疲倦,這時胡老師就講一些比較淺顯的,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他利用語言邏輯強的獨特優勢,在講解概率論中的基本概念“隨機試驗”時,引申到“博弈中游戲規則的設計”這個樂趣無窮的問題,在普通課程的講授中獲得“醍醐灌頂”的效果,極大增加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2013年下半年,因院系調整,2012級空間班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中途交給胡老師,并入教改班一起上課,但是空間班的進度晚了3次課(6個課時)。要求空間班的學生自己努力補上這個進度差,作為主講教師來說并沒有什么不妥。然而胡老師主動與學生協商并聯系教室,用了兩個晚上從北校區趕往南校區單獨為空間班補課。補課結束后,胡予濮老師得到了全體同學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課代表對胡老師說:“謝謝胡老師,現在像您這樣敬業的老師太少了”。這樣的補課沒有工作量記錄,但是在他看來,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良心活,需要更多的責任心,只要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自己辛苦點也無妨。這不是胡老師唯一的補課經歷,而僅僅是他習以為常的行為,有時候,擔心學生有不懂的問題,他還專程到新校區為同學們答疑。有同學這樣形容:“胡老師講課總是激情高昂,我們覺得整個課堂都活了起來。”但其實,胡老師不止一次在上課前突發高燒,也不止一次因坐校車而嚴重暈車,但是下車后,他總是邁著急切的步伐走到教室,生怕耽誤同學們的時間,并且盡可能地早到教室為同學們答疑解惑。課堂上的他總是精神振奮,想盡一切辦法讓課堂生動、有趣,絲毫不因為自己而影響課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