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研究生導師,陳建軍時常關注其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指,通過談心或具體工作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研究和生活乃至個人情感方面的問題。他時常帶學生們一起打羽毛球、保齡球,在活動的過程中,詢問學生在學習、科研中以及家庭生活方面的問題。曾有幾名他的碩博連讀生在論文開題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進入角色,學生想打退堂鼓或提出更改學位論文研究課題。他則有針對性的反復開展工作,鼓勵他們說“做學問就像是爬山,一定會有疲勞極限這一艱難的階段,但只要咬牙堅持下了就一定會成功。”并一對一的幫助他們克服了為難情緒,最終使這幾名博士生都順利完成了學業。還有許多學生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投出的論文反復被拒,他則主動幫助他們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反復幫助他們修改論文,并鼓勵他們靜下心來作學問,堅定不移的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在生活上,陳建軍對學生也關心有加。搬實驗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陳建軍堅持要和學生一起搬。怕學生累壞,他還堅持搬更重一些的物品,讓學生感動不已;學生的親人病逝,他給學生送去了慰問金;個別學生本科階段貸款未還清,家里一時拿出有困難,他就主動先替學生墊上。學生的婚禮他盡可能抽時間去參加,如果自己實在沒有時間就讓愛人代表自己去。有一次他的兩個學生同日舉行婚禮,他就和愛人分別各參加一個。
前幾年投稿還需要郵寄,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所有郵寄的花費包括信封、郵寄費,以及隨后的審稿費等他都全部承擔。他說:“雖然我不能像學生的父母一樣事事考慮地周到,但是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可能的幫助學生排除后顧之憂。”
迄今,陳建軍所指導的研究生已有100余人獲得了碩士學位,37人獲得博士學位,其中20余人的碩士學位論文獲得校優秀學位論文獎,3人被評為學校研究生學術十佳,2人的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陜西省優秀學位論文。為此,陳建軍曾多次受到學院、研究生院和學校等有關部門的表彰。
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做科研
陳建軍作為學校機械工程學科帶頭人之一,除了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工作之外,多年來還潛心于科研工作。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防預研基金、電子部重點項目和單位合同等項目30余項。在電子學報、機械工程學報、力學學報、宇航學報、振動工程學報、Computers & Structures、IEEE、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共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國際三大檢索收錄300余篇次。1995年他還被邀請在Gordon & Breach國際科學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專著《Reliability & Damage Tolerance》1部。
提到多年做科研的經歷,陳建軍說:“一個研究人員,一定要有一個或兩個長期穩定的科研方向,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是具體的研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瞄準國際前沿,適時更新補充。”
陳建軍認為,對從事工科專業的研究工作者來說,好的外語基礎能夠更方便的閱讀國際文獻,跟蹤國際前沿。除了擁有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深入系統的專門知識之外,數學基礎也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專業的研究問題最終都將被提煉成數學問題加以解決。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發表在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數量較多,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自己先后教授了幾門工程數學方面的課程。最后,他還特別強調做學問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人勤地不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陳建軍這樣說。
陳建軍的博士生王蕓芳說:“老師經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搞科研一定要靜下心,慢慢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他身體力行的為我們做著榜樣,數十年如一日。悉心解答我們每個學術問題,不厭其煩的指出我們一些屢教不改的錯誤,認真細致的為我們修改論文,一絲不茍的學術精神令我佩服和感動。同時,他自己也從來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甚至比我們還要虛心求學。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寬知識視野,而且勇于探索創新,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陳老師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真的震撼了我們。”
采訪中,責任心是陳建軍提到最多的詞,在他心中,課比天大,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教師的本分。踏踏實實教學,認認真真研究,這就是陳建軍:以他的責任心為西電培育了一屆又一屆優秀學子。陳建軍用優秀的師德贏得了每個學生的尊重和信賴,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我們永遠值得學習和追求的。
(文/西電新聞中心·李夢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