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午9點,記者來到西電北校區的西大樓的實驗室,座無虛位,大家埋頭認真的做著自己的事情。就是這樣一支勤奮而又充滿干勁的團隊,在復雜環境電波傳播與電磁散射方面不斷做出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同時,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他們憑借自己的能力與活力,榮獲了西電首屆“三好三有”榮譽稱號。
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向國際前沿看齊
“年輕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出了校門就是國門?!边@是郭立新教授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實驗室的自省名言。這是一種眼界,更是一種情懷。
該團隊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博士生導師1名,教授2名,副教授5人,講師5人,在讀博士生23人、碩士生38人。團隊目前已形成了復雜環境及目標電磁散射、隨機介質中的電波傳播、天線與電磁新材料設計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小組。他們與包括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航天207所、504所、014中心、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法國魯昂大學等多個高校和研究單位及西安高新區軟件園、華為公司等開展了研究生的聯合培養。
在郭立新和團隊其他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共培養了168名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其中18人已獲博士學位,89人已獲碩士學位,指導物理學博士后17名,已出站5名。在讀博士生23人、碩士生38人。有3名博士獲得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名博士獲得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獲得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資助基金資助,4名博士生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人獲校研究生學術十杰稱號,3名學生獲得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特等獎,4名研究生獲得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一等獎;4名博士生獲得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一等獎學金,3名博士生獲得校一等獎學金。在讀碩士生中共有4名同學獲得國家獎學金和優秀研究生稱號,18名同學獲得校一等獎學金。
已畢業的研究生大部分依然選擇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其中代表性的包括:現為延安大學物電學院院長任新成博士,現為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運華博士,現為西安工程大學教授馬??撇┦康?。
團隊于2014年成功獲批為“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并成為學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雷達目標與環境特性部的中堅力量。近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電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在IEEE Trans. AP, IEEETrans. GRS, Optics Express等刊物發表論文290余篇,國際會議論文140余篇。
走出校門就是國門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郭立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獲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創新優秀獎”、第三屆“陜西省青年科技獎”和首屆“陜西省杰出青年科技創新獎”,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師德楷模和陜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等榮譽。現為陜西省無線電物理重點學科帶頭人,部級無線電物理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和陜西省教學名師。
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研究方向的興趣?!耙詯塾龕?、用心筑夢、知行合一”是郭立新從教20余年一直在詮釋的職業魅力和傳遞的正能量。對于研究生的培養,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整個團隊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培養模式。團隊中很多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從本科時期就已展開,為后續研究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郭立新共指導了30余名本科生參加了多項國家、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這些學生中有超過半數保研到郭立新教授所在的課題組繼續從事研究生學習。每年研究生入學,郭立新教授會及時組織新入學的研究生召開會議,介紹團隊要求以及實驗室、圖書館各類電子資源和數據庫。